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誓把荒山变“金山”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张仲彬和他的矮化红松研发栽植之路

本报记者 隋二龙

11月6日,梅河口市湾龙镇共安村。

4月中旬全民义务植树栽植的矮化红松,正沐浴着冬日暖阳,茁壮生长。

如今,仅海龙镇、新合镇、双兴镇、湾龙镇及1个国有林场,自2019年以来营造的矮化红松大苗已达3万亩,昔日秃岭荒坡早已绿意盎然。

为发展好亚洲最大的红松果仁集散交易市场,打造“世界松子之都”,梅河口市引进正源林业有限公司社会资本与国有、村集体合作造林的经营模式,打破常规栽植4年生红松小苗的传统造林方式,在国内首创山地大面积移栽红松大苗,实现了“当年造林,当年成林”。

作为梅河口市正源林业有限公司“当家人”,张仲彬几乎每天都不知疲惫地往返于各片林地、苗圃之间,心心念念牵挂着他的每一处造林地块,一点一滴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些内容与我们创新绿美山川路径和精准乡村振兴思路不谋而合,为我们特色造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啊!”张仲彬十分激动,眼睛里闪射出坚定的光芒。

从小在梅河口市进化镇长大的张仲彬,对树木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他19岁开始就打定主意,将家中的田地通过置换集中在一起发展苗圃种植。尽管家里人都持反对意见,但他凭着一股倔强执着的劲头儿,慢慢“鼓捣”出了名堂。

“现在看到以前种的树,已经遮阳蔽日,心里别提多满足了,那种喜悦不亚于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提到植树造林,张仲彬乐此不疲。

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荒山荒地造林,到目前为止,张仲彬的矮化红松面积已达4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

投身国土绿化事业,张仲彬在植树造林、研发改良树种方面有着非凡的魄力和坚持。“我们有育苗基地,栽在山上的都是11年至14年树龄的大树,间距5米×5米,这样既能快速完成绿化覆盖面积,加固整体移植,也能最大限度提高树木成活率。不仅如此,红松成林后是大径材储备林以及油料储备林最佳树种,最重要的是这个千年树种能够持续发挥生态调节功能……”谈起创新矮化红松栽植和功能,张仲彬如数家珍。

将国土绿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林地、荒地变成“金山银山”。通过统一苗木、统一模式、高标准种植养护,规模化、产业化植树造林,创建现代化林业产业基地,实现了城市添绿、企业致富、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实现“三赢”局面,靠的不仅是打破常规的魄力,也要有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

张仲彬对红松的钻研,几近痴迷。30年间,很多自然红松生长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兴安岭、长白山,以及境外的俄罗斯等地,他一蹲点观察就是几个月时间。“冬天进山被黑熊撵过,要不是向导有经验,及时点了火把,我们一伙人就危险了。”谈及往事,张仲彬仍心有余悸。

每年4月21日左右,红松生长进入萌动期;清晨4点到上午9点,是红松生长的最佳时段……这些零零总总的观察日记,都是张仲彬一夜一夜在林地和山里熬出来的。研究树种,兴建苗圃,张仲彬处处透露着“匠心”。

“把基地建设好,把品牌打造好,保高质量成活,打造东北红松种植样板,努力回馈社会,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算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张仲彬充满深情地说。

2020年12月18日,张仲彬获得全国第八届国土绿化先进个人荣誉,让他觉得研发栽植这事干对了。2021年6月15日,张仲彬申报的《一种红松果林栽培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这一荣誉使张仲彬发展矮化红松的劲头儿更足了。

采访当天,在位于湾龙镇农安村半拉顶子山苗圃基地,去年栽下的300多亩红松苗长高了15厘米左右,煞是喜人。“当时,来这里栽植苗木的农民有120多人,大家将30厘米左右的矮化红松树苗栽进营养皿中再埋进地里,动作一气呵成。手脚麻溜儿的,一天能挣470多块呢!”村党支部书记张天波告诉记者。

咋想出这个来钱道儿呢?因为这片山坡地不打粮,村里决定把这片山林流转给正源林业,村集体不仅多了份收入,村民们也多了一份打工报酬。现在每天通过这项产业拉动就业人数上百人,守家在地就实现了增收致富。”张天波兴奋地说。

据统计,近10年来,张仲彬和他的正源林业在矮化红松栽植上,每年所需的人工就达40万人次,覆盖梅河口、辉南、柳河等地,按照人均50—150元工资标准,长年打工的村民最高可增收6万元。

专啃“硬骨头”,以一颗恒心演绎着植树造林、荒野生“金”的梦想;造一片成一片,大树移植的“梅河首创”加速了国土绿化进程;精心培育,缩短出果期,树农有了新盼头……张仲彬多年的坚持和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

“带动梅河口、周边县市以及东北三省的树农增收,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用不上5年,以前大苗移植的红松就会陆续结出果实。到那时,这些曾经的荒山秃岭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了!”憧憬着红松果林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完美统一,张仲彬脸上乐开了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