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平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的总要求,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在新征程上有新作为、新成果。
强化履职担当——
构建责任工作体系
四平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决扛牢政治责任。
强化工作落实。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村落地责任,拧紧明责、知责、落责链条。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议、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等会议16次,集中研究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
强化压力传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市纪委监委“1+1”“1+N”“1+X”工作机制和“4+2+Z”联动模式作用,组建协作片区,以有力有效精准监督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强化包保帮扶。落实乡村振兴联系点和示范村创建市级领导包保制,向139个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向150个村选派了第一书记,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力度不减、成效不降。
狠抓监测帮扶——
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
四平市把防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基础,聚焦“三类户”,织密“三张网”。目前,全市纳入监测对象1237户2502人,消除致贫返贫风险1125户2246人,占比89.76%,做到了“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织密自下而上监测网。严格执行年人均纯收入6700元监测标准,面向全体农村人口开展监测排查。充分发挥6286名村组防返贫监测员作用,落实“周监测、月调整”长效机制。今年5月、8月、10月,聚焦农户收支变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对所有农村常住人口组织3次拉网式摸排。
织密横向畅通排查网。健全市县两级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出台行业部门筛查预警指导意见,细化各部门之间协作分工,对市县两级相关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周期、操作程序和精准帮扶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了统一要求,操作性、指导性更强。
织密全面覆盖帮扶网。按照“因户施策、缺啥补啥”原则,综合运用各项帮扶政策精准帮扶。在现有帮扶政策无法化解风险时,充分发挥防贫保障救助基金的托底作用,对因病、因灾、因学刚性支出较大的,予以兜底救助。全市救助基金规模稳定在1000万元,今年已经理赔27人次,理赔金额69.87万元。
紧盯核心任务——
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四平市把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任务,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脱贫群众年度收入增长15%。
强化产业扶持促增收。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今年,全市新建项目69个,其中,产业项目33个,安排各级衔接资金2.9475亿元,目前已支出2.5247亿元,支出比例85.65%,中央和省衔接资金投入产业比例均超过55%。强化帮扶资产后续管理,2013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衔接资金)14.78亿元,实施项目769个,全部分类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持续分红。
双辽市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跃升。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区上,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有机和“精优特”的农业产业高品质发展之路,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和花生、胡萝卜、草莓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今年,双辽市共落实市乡两级示范基地31个、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5个、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21个。
双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双山镇秀水村,由吉良集团投资1100万元倾力打造,占地6605亩,创建玉米种植基地26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配肥站一座,拥有新型水稻抛秧机、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先进机具45台套。示范园自2020年起,实施土壤改良技术,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改造园区内盐碱地,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3年来,共改良土壤6000亩,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公顷增产2000公斤左右。同时,采用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产粮食10%以上,辐射带动有规模合作社11家、农户1300多户。
强化就业帮扶稳增收。有效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和应对疫情特殊支持政策,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稳中有增、吸纳脱贫群众数量稳中有增。全市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13832人,其中,公益性岗位6904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07%;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4个,同比增加350%。
铁西区结合实际,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就业帮扶工作,积极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在二丫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帮扶车间,优先录用周边闲置劳动力,累计吸收闲置劳动力百余人。定期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创办了5期黏豆包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育了2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
强化金融帮扶带增收。充分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助农惠农作用,全市新增小额信贷3043笔,贷款金额8646.95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80%,是2021年贷款金额的18倍。
强化消费帮扶助增收。持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鼓励发动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积极购买消费帮扶农产品,全市消费帮扶农产品销售额达3441.2万元,完成政府预算采购任务32.09万元,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11月5日,梨树县喇嘛甸镇消费助农促振兴“赶大集”活动现场人头攒动。镇党委和政府搭建农副产品与消费者点对点、面对面对接平台,镇域14个村脱贫户带来自家庭院种植养殖的16类5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集中亮相,地瓜、土豆、豆角、南瓜、红辣椒、葡萄、大葱、白菜、大鹅、小笨鸡,林林总总,热热闹闹。梨树县政协机关干部、爱心企业家和镇站办所干部,与众乡亲们一起前来赶大集,踊跃购买农民自产的生态绿色健康食品。产品卖出去,钱袋子鼓起来,脱贫户们流露出张张笑脸。当日上午,累计销售额达11.5万元。
紧扣“3+1”保障——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四平市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3+1”保障水平,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基础更牢、质量更高。
抓饮水安全。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全市1487处农村供水井水质全部达标。全力抓好农村供水标准化改造:梨树县对74处水源井加装了锰砂过滤设备和消毒设备,双辽市对22个村水源井增加了净水设备,伊通县新改建47个水井房,有效防止规模性系统性饮水安全问题。
抓住房安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群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人群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实行台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7户。
抓义务教育。紧盯控辍保学不放松,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家庭困难、因灾情疫情失学辍学。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春季学期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学生5921人,发放补助资金244.81万元。
抓基本医疗。确定全市10家医院为大病救治定点医院,大病救治3039例,救治率100%。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签约覆盖率100%,做到“应签尽签、应管尽管”。
10月13日至10月31日,伊通县卫健局组织22个督导组,对全县脱贫人口、监测人口“服务111”“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大病专项救治、慢病管理、购药直通车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给脱贫户送去慰问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和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中资源和力量,支持重点帮扶县建设。
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集中支持。双辽市争取中央、省预算衔接资金总金额9817万元,梨树县争取中央、省预算衔接资金总金额9255万元。市级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分别为双辽市、梨树县拨付乡村振兴引导资金100万元。
在金融政策上给予集中支持。推动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梨树县、双辽市肉牛养殖类贷款余额11.9亿元。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梨树县、双辽市共成功对接960家有融资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金额3.63亿元。
在产业发展上给予集中支持。梨树县、双辽市2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获得国家专项债券发行支持金额2.2亿元。其中,梨树县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1.2亿元,双辽市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1亿元。
坚持多点突破——
乡村建设行动见实效
四平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1+16”方案体系,形成16个专项工作方案。聚焦“一规划三提升一示范”工作重点,坚持月调度、会商协调工作机制,扎实推动乡村建设行动落地见效。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全面完成755个行政村村庄分类布局,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都能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共完成村庄规划文本编制246个,其中实现168个示范村村庄规划文本编制全覆盖。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网等项目,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84.71公里,改造危桥10座,完成安防工程321.2公里;新增1.91万人集中供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46%;建设5G基站590个。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细化“零百千万”任务清单,全市招聘农村特岗教师265人,建成5所“互联网+教育”双优试点校,完成农村教师培训2828人;采取“两个深入”“一个全覆盖”做法,投资1500万元建设伊通县县域医共体,为280名乡村医生开展了业务培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养老机构3所,建成农村养老服务大院试点4个;推动公共文化下移,送演出下基层209场,建设图书馆分馆2所。
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持续推进实施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卫生清洁”四大行动。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000户;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62座;完成3个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9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化乡村112个、2000亩,打造精品廊道120.58公里,精品路线162.48公里。
过去,铁西区西八大村路况差、树木少,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党支部下决心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先后建起宅院标准化围墙4500延长米,种植京桃、云杉、金叶榆等观赏树种5000余棵;固定垃圾点,设立清运式垃圾站12处,配备专业化保洁队伍,还购置了一辆保洁清运车,形成常态化保洁机制。在铺设沥青路面基础上,新建广场景观凉亭、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步行道等,大幅度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同时,针对村民反映排水堵塞问题,为一社、八社建起排水沟;还在全村开展亮化工程,维修和更新了太阳能路灯。
西八大村只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铁西区按照群众意愿,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将20个村进行功能划分,重点区域重点打造。全区共栽植树木16万余棵、花草36万余株,改造17处危房,新建农村公路19公里。创建全长33公里的精品廊道,涌现出7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一村一特色”党建品牌典型示范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向面拓展,形成“一线一风光,一村一幅画”的新景象。
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把千村示范创建作为实施乡建行动的重要载体,严格落实“九有六无”标准和“五个全覆盖”要求,持续巩固2021年80个示范村创建成果,全力推进2022年88个示范村创建。构建“党委政府主体抓、乡村振兴部门统筹抓、乡镇村屯具体抓、四级干部包片抓”的“四抓”格局,对168个创建村做到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包保全覆盖;全覆盖完成88个示范创建村村庄规划编制,完成率100%,全覆盖建立“道德银行”88个,完成率100%,全覆盖评选“干净人家”4918户,完成率100%,全覆盖完成88个“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完成率100%,全覆盖建立“十户一组”网格3592组,完成率100%;从2022年创建示范村中,选定13个村作为精品村,打造“示范创建+肉牛养殖”“示范创建+特色种植”等各具特点的示范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