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标识,群众史观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创造和决定历史的理论表达。百年奋斗中,我们党把群众史观具体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智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以此为指引,作出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决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现实价值,按照其立场、观点、方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地发挥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始终坚持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好团结奋斗的必由之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内涵。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同的历史观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对人民群众和个人不同历史作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中的基本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发挥状况,直接决定着历史过程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在百年实践探索中深刻理解把握群众史观的丰富内涵,通过提出并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史观的理论自信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智慧,极大地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因切中现代社会现实的理论品格,绽放时代光芒,为我们更好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撑。
深刻认识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实践价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还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文化、科教、哲学、道德、法律等方面精神财富,同时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基本矛盾的趋势,继而推动社会变革。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始终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理念,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原则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群众史观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怎样制定,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我们自身奋斗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人民。其中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的内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实现群众史观当代价值的具体措施和重要途径,因此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思维,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为全人类谋幸福求解放的群众史观中回答好“世界之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集中体现着无产阶级先进性的特点,彰显着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普遍发展”与各民族“普遍交往”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历史正日益成为“世界历史”。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群众史观的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引领的作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在时代的前进中,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导者并最终成为历史的受益者。人作为历史主体虽然受客观规律的限制,但随着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的历史总体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以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对“世界之问”做出了终极性解答,并为如何解决阶段性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南,它所具有的深远历史意涵和深刻理论意蕴,使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提供良好遵循,在未来发展中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