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10版:区域传真·四平

稳住民生“压舱石”

——四平市就业创业工作记事

宋大鹏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人才就业政策宣传活动现场。

四平市新跃职业培训学校里,老师正在讲授育婴师课程。杨率鑫 摄

四平市人力资源市场,企业正在进行现场招聘。

四平市抢抓劳务输出“黄金时段”,向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等地有组织输送农民工。

“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班现场。杨佳 摄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是民生的“压舱石”。

2022年,四平市城镇新增就业19293人,完成省定全年指标的10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77万人,完成省定全年指标的111%;创业培训,省定指标1800人,已完成3214人,完成省定全年指标的178.6%;创业担保贷款发放9826万元,完成省定全年指标的103%。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13867人,完成省定全年指标的107.4%;城镇登记失业率3.11%;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一组组数据,诠释着“稳”的良好态势,见证着全市就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政策集成

托住就业基本盘

今年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把保就业放在“六保”之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全面落实“稳降缓返补”、延长高校毕业生报到接收时间等政策,为企业减轻了负担,给返岗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吃了定心丸。充分发挥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协同、多方施策、形成合力,从保障企业用工、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政策、加强用工指导等方面入手,稳定促进就业。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3794人;开发了环境消杀、卡点值守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67个,为脱贫人口提供兜底保障。

“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稳住了重点群体,就兜牢了民生底线。帮扶他们就业,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人表示。

年纪大、技能低、身患残疾等困难群体就业的“难点”,正是就业工作精准施策的“靶点”。四平市以“一人一策”“专项行动”为抓手,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对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提升培训给予税费减免和资金补贴等支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为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持续举办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帮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动态跟踪失业人员安置,促进转岗再就业和转产就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4006人,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3219人。

用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条渠道,持续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增收。“春风行动”不打烊,持续为农民工求职牵线,为企业用工搭桥。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77万人,其中,域外输出就业17.6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10.11万人。其中,有组织精准输出3794人;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协作不断扩容升级,越来越多的村民“有活干、有钱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手持“就业名片”的乡亲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巩固延续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作用,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吸纳就业作用,全市建设并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2个,吸纳脱贫人口45人。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突出位置,成立工作专班,为其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指导、职业推荐等“一站式、打包办”服务;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依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四平市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的指导意见》,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结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趋势,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高校毕业生实训中心。

硬核举措

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四平市构建起“大就业”工作格局,把就业服务与“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让劳动者有了更好的体验、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当好企业用工招聘的“调查员”。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发挥就业工作牵头抓总作用,有效掌握全市391户企业用工需求变化情况,及时研判企业用工形势,充分利用预警机制,采取精准调控、强化督导、统筹分类等方式方法,详细绘就企业用工监测“动态图”。疫情期间,全市组建了46个以就业服务专员为组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惠企服务小组,对全市18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50户物流企业开展用工监测,并“一对一”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当好企业用工招聘的“协调员”。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以推广96885平台为基础,打造包括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4级就业(人才)服务人员在内的641人的“两员一师”队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就业人才服务,保障企业充分用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率先打造了“直播带岗云招聘”及“人社云课堂”网络服务平台,缓解了招聘求职困局,共计为64户企业提供职业介绍249人。“由于疫情影响,好多线下招聘活动都取消了,多亏96885吉人在线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牵线搭桥,让我在家里通过手机就找到了工作。”家住四平市铁东区的王先生,如今是四平市聚懿达精神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工,疫情期间,他通过96885平台的推介,在多个岗位中进行自选,应聘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在全市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就找到心仪的工作,王先生很惬意。

当好企业用工招聘的“宣传员”。多形式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结合企业用工实际,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服务,将感知度高、获得感强、影响力广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到位。截至11月末,通过求职登记纳入四平市劳动者信息库共1020人,共向企业推荐1475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15人。

当好企业用工招聘的“服务员”。利用线上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揽才”,同时结合与第三方机构、劳务公司合作等形式,有效缓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推进四平市就业供求信息“网格微直通”试点工作,建立市级服务平台直达网格的宣传新渠道。将就业微信服务号,部署进入铁西区5个街道37个社区的1361个基层网格群内,约13万户家庭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享受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

当好企业发展的“联络员”。依托“服务企业年”等活动,定期对接企业,了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协调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梳理原因、即时答复,明确解决时限;涉及多部门的,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截至11月末,全市组织线下线上招聘会和直播(录播)带岗66场,提供岗位32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189人次;结合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线上渠道开展基层平台人员培训35次,累计培训1700余人次。引导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5户企业达成用工合作,解决用工需求456人。同时,将铁西区英雄街道阳光社区、铁东区四马路街道东方社区、梨树县康平街道康平社区打造成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将铁西区北沟街滨河社区打造成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创业带动

放大就业倍增效应

2022长春农博会农民网红直播带货大赛总冠军及最佳互动奖项,颁给了来自四平双辽市茂林镇的王英。依托于当地就业创业的好政策,王英这个立足于本乡本土的当代“新农人”,运用手中的“新农具”,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开展网络运营,几年间将家乡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先后带动当地、周边1375户3000多人实现创业增收。王英的经历证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有效举措。

四平市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发挥贷款融资支撑作用,支持初创实体创业。通过加大政策宣传、提高贷款额度、扩大受益群体、降低贷款门槛、优化经办流程、缩短放贷周期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个人的贷款额度,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贷款额度从30万元提高至40万元。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从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为各类创业群体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以“四个创新”(创新责任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工作特色、创新担保模式)为抓手,结合落实各项措施,降门槛、强配套、严管理、防风险。截至11月末,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26万元,有力助推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再上台阶。

充分发挥四平创业联盟成员创业能力。疫情期间,四平市创业联盟邀请8名创业专家,通过微信群、钉钉直播方式,对创业者进行创业理论培训。同时,收集了西门塔尔牛养殖、艾灸、会计记账、电子商务等10个创业项目,组织直播12场,受众达3000人次,为有创业意愿人员提供咨询530人次,达成企业合作意向15个,推动了联盟成员单位上下游合作。组织创业联盟18家成员单位进行产品集中展示,26种特色农副产品现场销售,扩大了联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织双辽市创业联盟协会与金华市武义县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销售四平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度达51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创业者18567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12%,带动就业21962人。

靶向发力

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四平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制定“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提高创业就业人员技能素质为核心,积极整合全市培训资源,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举办为期8天的直播销售员培训班,有意电商创业的农村妇女、返乡创业青年等纷纷参加培训。“我觉得这个培训非常实用,学到的短视频拍摄和制作发布技巧非常适用。我已经结合实际,直播销售自家产的红薯、玉米等农产品,收到不少订单。”脱贫户王丹凤兴奋地说。

依托企业的设备和师资,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培训合格后,有就业意愿的培训学员根据 “订单定向培训协议”,直接在签单企业就业,实现结业即就业。开展企业冠名培训,由企业和培训学校共同派出实操老师以岗位实际操作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快速提高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培训合格后直接入职企业需求岗位,实现培训就业精准无缝对接。截至目前,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完成16606人。

围绕主导产业抓培训。今年以来,随着四平各项产业布局的稳步推进,全市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以企业为培养主体,根据生产发展需求确定培养对象,形成由人社部门牵头,培训机构、相关企业联动配合的格局,已有5户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围绕脱贫攻坚抓培训。根据乡村产业扶贫项目、农村环境整治,以及脱贫劳动者个人创业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保洁、特色小吃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帮助脱贫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137人。

满足社会需求抓培训。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和劳动者培训意愿,将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技能培训范围。目前,全市家政从业人员培训3791人次,全省排名靠前。同时,突出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和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直播销售、农作物植保员等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全市开展新业态培训71次,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方向更明,路径更宽。

完善培训体系。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训供给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工学校为龙头、新知民职业培训学校等多家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量,带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培训能力;建立以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项目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全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化、项目化建设逐渐成型;创新培训模式,加大线上培训力度,全市公共卫生线上培训20193人,确保所有参训人员学得会、用得上,培训数量、质量双达标。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