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白山大地处处能感受到党员干部十足的干劲;田园如画、产业兴旺,长白山下村村能看到振兴的新变化、新气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敢闯善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一幅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靖宇县花园口镇花园村,在建设成为“北方首家哲学人文小村”后游人如织,村民腰包鼓了;江源区砟子镇吸引李玉、陈建平两位院士,策划建设“长白山菌菇小镇”,目前已经达成5个合作意向……一个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迸发出巨大能量,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今年以来,白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构建“一核”统领、“两化”驱动、“三路”并进、“四送”服务的“1234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全域推动资源要素集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建“一核”统领,汇集发展合力
长白山区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
吹响冲锋号角,以大长白山乡村振兴组织体系为依托,发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和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及攻坚组成员,走遍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用脚步丈量白山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乡村振兴的答案、路径和模式。
这是白山以党建为核心,统领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而推行大长白山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建设、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构建立体式、系统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体系。白山市委书记、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谢忠岩明确提出:“抓乡村振兴,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通过组织手段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人才、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抓住省委支持白山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的机遇,肩负起白山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大长白山”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党建生产力工程,以组织振兴引领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白山市委组织部迅速行动,突出“一核”统领,全面构建一体化领导指挥体系。以组织振兴高位统领、贯穿全程为核,注重打通区域壁垒,全面构建长白山中部、南部、北部生态经济区乡村振兴区域指挥体系,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了大区谋划设计、县级统筹推动、乡镇具体落实的“扁平化”推进工作格局,高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打通层级壁垒,全面构建9个县(市、区)党委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和市县乡村屯5级包保帮扶体系,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打通内外壁垒,有效统筹机关部门、国企民企、自治组织等体制内外力量,实施“百企兴百村”“联建强村”整体提升等工程,组建帮扶、联建对子345个,汇聚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创新“两化”驱动,尽锐出战攻坚
北京大学毕业的市文广旅局局长张扬、吉林大学毕业的市发改委办公室科员舒雯,如今有了“光荣的新身份”——大长白山乡村振兴组织体系攻坚部队的一员。
市委组织部在全市选派了86名优秀干部,安排到市级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的重要位置,组建20个专项攻坚组,定人、定岗、定责、定事,每个人、每个单位、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些干部勇于担当、争做先锋,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尖刀班、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的突击连、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先锋队。
这是白山市创新推行专班化、项目化“两化”驱动机制的生动写照。类似的工作专班,全市共组建了28个,抽调614名优秀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组成141个专项攻坚组。
实行专班化、项目化运作机制,是推进大长白山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建设的特色之举、创新之策。市县分级组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项目运作4个工作专班,下设若干专项攻坚组,集中优势力量打一场攻坚战,全面完成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各级组织部门盯紧各级专班和攻坚组的组长,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名组员,将项目化运作贯穿始终。产业振兴专班聚焦产业发展、标准规范、项目建设、品牌宣传、科技提升、集体经济攻坚发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文化振兴专班围绕艺术民宿、画家基地、影视基地、摄影基地、生态文化创作基地开展工作,集中打造了一批示范村镇。生态振兴专班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项目运作专班着力加强项目包装谋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推动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
靖宇县景山镇新胜村驻村第一书记牟妍表示:“创新构建的大长白山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的支持帮助,以前是有困难不知道找谁,现在是专班负责人主动下村来找难题,积极推动解决。”
实施“三路”并进,共建美丽乡村
冰天雪地的娱雪项目热闹火爆,山环水抱的乡村民宿一房难求,长白山下的山珍山货畅销各地……
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三路”并进,全面构建整体性推进发展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了一批人参、食药用菌、蓝莓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建立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储备库,谋划中药材、食药用菌、肉牛等产业项目249个,总投资190.63亿元,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
强化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一核统揽统筹、N企党建联盟、百镇资源整合、千社差异发展、万户共同富裕”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打造示范村31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1350.6万元。
全面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重点推动乡村文旅品牌创建。加快建设画家基地、影视基地、摄影基地、创作基地等一批文旅示范项目,建成了浑江区河口画家村、临江市珍珠雪村、靖宇县花园口哲学小村等一批特色村落,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深入推进生态美丽村镇创建活动,累计发动村民9.4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18万吨,评选“美丽庭院”4989家、“干净人家”8264户。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全力打造了147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村里现在比城里生活环境好,交通便利空气还好,我告诉女儿不去城里住了。”靖宇县哲学小村的张大爷微笑地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突出“四送”服务,夯实智力支撑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农村普遍存在缺人力、缺人才的现状,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投向农村,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必须强化人才支持。各级组织部门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实行分类建库储备、面向基层引进、供需对接使用的跟进服务机制,组建高端人才、专技人才、乡土人才、治理人才4类人才服务团,分类健全输送智力、输送技术、输送经验、输送人才等工作机制,推动人才振兴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服务乡村振兴高端“智库”,聘请16名院士专家为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战略顾问,引进李玉院士团队在江源区建设“长白山菌菇小镇”,逐步打造国家级农业综合体东北食药产业硅谷、东北食药产业科创高地。开展2022年“人才助企”专项行动,邀请农业专家赴基层实地调研指导,现场解决乡村企业难点问题28个,签约涉农合作项目10个。
在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的同时,着力抓好招才引智,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市县两级“人才编制池”,开展基层治理专干招聘,补充基层治理力量,推动健全干部到基层去、在基层练、从基层选的成长链条,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引进竞争机制,开展“赛马”活动。组织县(市、区)委副书记、副县(市、区)长,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登台打擂”比武35场次,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鲜明用人导向,严格落实发现甄别、培养锻炼、提拔重用、宣传选树、警示教育“五个一批”,进一步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