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松原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发展战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的赶考路上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2022年,松原市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稳”的格局持续巩固,“好”的势头不断彰显,步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稳中有进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工业经济量质提升。松原是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今年以来,松原市紧紧围绕工业兴市、能源强市的发展策略,全力加快工业转型步伐,不断提升工业支撑能力,力促工业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年初以来,松原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月”“走遍松原”等系列帮扶活动,紧盯复工复产、减税降费、融资对接等工作任务,深入300余户工业企业开展大座谈、大走访、大调研,帮助解决企业成本、用工、融资等实际问题200多个,全力助推企业“轻装快跑”。累计帮助吉松岭肥业等6家工业企业促成融资6000余万元,为吉林油田、嘉吉生化等41户企业兑现各类优惠政策奖补资金300余万元,推动了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平稳有序。
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经济质量,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连续8个月位居全省首位。50户重点工业监测企业始终满负荷生产,产值增长41.9%。盘活“双停”企业11户,新增入库企业109户,比去年同期多37户。吉林油田建成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油气产量当量达497万吨,增长2万吨,实现利润10亿元以上,扭转了连续7年的亏损局面。
农业生产再结硕果。2022年,松原市以创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主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构建农业“三大”体系,全力融入中西部粮食安全带,全面创建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千亿级规模产业和千村示范工程,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松原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到今年末,全市大型拖拉机保有量29.5万台,农机总动力达86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 96.5%。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扩大127万亩,达到1647万亩,前郭县、乾安县被列入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全市新增耕地7.7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5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省第2位。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实现“四连增”,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1143万亩,验收合格面积1106万亩,比上年提高56.4%,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67%,占全省计划36.3%,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在畜牧业发展上,松原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松原市“十四五”时期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继肉牛发展“7个1”战略后,肉牛产业“四个突出”获省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全市5个县(市、区)均被列为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全省34个),有存栏1万头以上肉牛养殖大乡(镇)4个,存栏1000头以上养殖大村67个。一批肉牛产业大项目正在建设,包括扶余现代肉牛产业园、吉林永禾等16个肉牛大项目。奥金斯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吉林省唯一的肉牛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生猪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猪饲养量达53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500万只,均居全省第2位,畜牧业实现高速增长。
在良种方面,在大力推广使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品种培育,大力培育种业“芯片”,松粮北方粳稻种质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奥金斯农牧科技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乾安志华种羊场被评为全省唯一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
商贸旅游蓬勃发展。今年以来,松原市共开展“乐享促消费,助企惠民生”等促销活动100余项,发放消费券2300万元,撬动社会消费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加快发展新电商,星奢文化云仓等项目进展顺利,网络零售额增长10%。持续做大做强“冬捕经济带”,四季联动开展“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品牌节庆活动,生态小镇功能日益完善,查干湖景区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前郭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郭尔罗斯草原入选首批国家级“红色草原”,生态宜居之旅、生态研学之旅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查干湖美好目的地”“三江百湖水韵松原”“松乡原品醉美农家”等生态旅游品牌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全市年接待游客940万人次、增长14.2%,居全省第3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增长17.6%。
蓄势赋能
发展动能加快释放
培育壮大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松原市积极蓄势赋能,全力加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添加新动能。
项目建设刷新历史。松原市以“五化”闭环工作法为统领,研究制定了《松原市项目高质量发展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和“比招商引资·赛项目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项目中心作用,采取“分片包保+工作专班+部门联动”,强化项目服务保障,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2·28全省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这是省主会场首次走出长春落位外市州。
工作中,松原市始终以“五个方向、五个可行、五个一批”统领项目建设,谋划储备10亿元以上项目127个,是去年的3.3倍。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67个、比去年多25个,完成投资269亿元、增长41.5%。其中:产业类项目134个,占比达50.1%。中车新能源、山鹰环保造纸、嘉吉生化产业园等10个百亿级项目竞相绽放,疫情期间生产一刻未停。
全市新入统5000万元以上项目174个、较去年增加1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开工项目入统“清零”。发行专项债项目42个,债券额度40.6亿元,是去年的1.6倍。项目建设总体呈现谋划多、引进多、开工多、产业类多、专项债券类多、新入库多和重点行业贡献率高“六多一高”特征,项目数量、质量和体量创历史之最。尤其是中车项目“百天签约开工、百天产品下线”,正泰项目也将实现“百天内建成落地、百天内产品下线”,不断刷新“松原速度”。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松原市紧跟中央和省委节奏,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开发区、国企等76项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项目审批帮代办“五类服务”新模式全面推广,“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7%。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1580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6.9%。城市信用排名位列全国第11位,居东北三省第一位。组建能源集团、水发集团,土地集团“挂牌”运营,松发集团、城乡集团完成市场化转型。雅达虹工业集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在全省率先打造摆渡创新工场2.0版,吉林化工、长春工大松原产业学院组建完成,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与长春市、长春新区、长春汽开区对接合作,推进长太高速、德翔肉鸡养殖场等项目86个,合作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位。持续深化与杭州、舟山等地对口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吉林大学等“一院三所”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亮点纷呈。松原市全面落实项目清单、政策清单、目标企业清单、招商平台清单、招商活动清单等招商引资五张清单,通过项目清单化管理,在谋划项目上统筹资源,在洽谈项目上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签约项目上有效提升履约率;通过招商平台和目标企业清单,提升招商引资的指向性、精准性;通过政策清单,更集中的凸显政策优势,一企一策,更有效的打造政策洼地;通过招商活动清单,更科学、更务实的组织开展招商活动,降低招商成本。积极围绕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全力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有效提升谋划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初步实现了招商引资市县并联,招商引资与项目管理、线上线下、人才工作和职能部门之间“五个并联”抓招商引资的新格局。全年共引进吉林吉盛源农业全产业链综合开发、大唐700兆瓦风光互补等亿元以上项目180个,到位资金450亿元。与舟山对口合作实现单体百亿级项目突破,与长春市合作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作为资源型城市,松原市一直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今年以来,统筹推进“六新产业”落地、“十大产业链”升级,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装机总量超过1000万千瓦、是过去15年总量的4倍,以投资450亿元的中车新能源、投资420亿元的吉林油田风光发电、投资360亿元的正泰产业基地等项目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形成了松原历史上第一个投资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中车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产品仅下线5个月,年内预计实现产值25亿元。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的地级市。医药化工产业迅速复苏,华侨北斗健康产业园竣工投产,和元生物公司稳步壮大,医药化工产业增加值提升2.4个百分点。新装备产业快速发展,长岭、宁江、经开、前郭4个汽车产业园区全面启动,加快落实一汽200亿元新能源汽车装备配套配额,经济发展再添强劲引擎。新材料产业加速培育,山鹰制浆、中溢新材料等项目试车生产、开工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品质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夏季,幸福公园(镜湖公园)湖面上的音乐喷泉吸引了江南江北市区的市民前来观看,大型水幕电影流光溢彩,《大闹天宫》等优秀电影的播放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
与幸福公园一样,今年改造的众多广场、公园都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海绵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初,松原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得国家奖补资金10亿元。松原市紧紧抓住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积极编制《松原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全面实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便百姓、扮亮城区。全面摸清城市雨水污水设施,明确3至5年建设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积极改造老旧街区雨水管线和泵站,畅通城市雨水“动脉”。启动雨污分流改造。启动破损人行道和支路巷路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目前年度262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7亿元。文化康城等113个老旧小区、人民广场等26个公园广场、爱珂中街等105条街路巷路完成海绵化改造,城区功能、品质实现“双提升”。特别是幸福公园、人民广场,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美轮美奂,成为市民的集中“打卡地”。
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2022年,除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以外,松原市中心城区共实施城市更新改造项目38项,其中包括内涝治理、供水管线、污水管线工程等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城市亮化工程等地面工程建设,城市供气工程“阀管灶”改造,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目前,已完成投资10.8亿元,“三横三纵”精品街路全面升级。江南江北5个供水工程全面启动,即将结束中心城区居民饮用地下水的历史。
城市管理提质升级。在城市管理上,松原市创新方法,探索建立了“信用城管”行业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信用惩戒”行业管理体系,将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与征信管理系统挂钩,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征信管理的大系统中,通过信用体系的建立,推动城市管理工作转型升级。目前,“门前三包”“违章建筑”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纳入体系后,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还可以大大节省行政成本,实现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同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可量化的城市管理区域全部划分成“网格”,再按照“网格”间的关联性划分出若干管理区域,通过设置“区域网格员”实现分级管理,并将管理重心全部下沉到网格单元,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逐级分解落实责任,“精细化”管理能力逐步提升。
建管并重,松原市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卫生城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国家文明城创建迈出坚实步伐,百姓的获得感和归属感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提升不断增强。
农村面貌持续改观。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新建改造农村道路1230公里,改造厕所6800户,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千村示范”创建,151个村实现“九有六无”,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进步村示范村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质量不断改善。松原市坚持生态立市,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工作。27项国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达到序时进度,7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7%,“松原蓝”成为常态。绿化造林33.8万亩,修复草原湿地18.3万亩,城乡绿量持续提升。长岭县获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11个工程全面实施,整库区水质稳定在IV类,“相得益彰”理念成为普遍共识,转化为全市上下自觉行动。
为民谋利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走进松原市金伦社区食堂,只见老人们正在愉快地进餐。“花10元随便吃,味道不错,方便省心。”
这是松原市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以“公建民营和民营公助”两种方式, 精心打造的社区食堂项目,共在市区、扶余、乾安建成10个社区食堂,对65周岁以上老人进行就餐补贴,项目辐射全市12万居民、1.6万名老年人。
以“民声”定“民生”。近年来,松原市高度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从2012年起,已经连续十一年实施“民生行动计划”,每年根据群众诉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确定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列入民生行动计划进行集中推进,有效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今年,市县两级民生行动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方面共确定民生项目260个,总投资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4.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7个,新建项目213个,2022年计划竣工项目228个。目前,260个民生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复工率100%。
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9万人,在全省率先完成2022届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超出省定指标37.9个百分点。全力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全市无一人返贫致贫。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60件民生实事如期兑现承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上划省属院校,松原人民翘首企盼的“大学梦”今朝实现。前郭五中异地新建项目扎实推进,运输小学教学楼顺利完工,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楼能力提升项目投入使用,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面启动,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等全面提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建市30周年为契机,精心开展“活力松原·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打造“松原十二‘缘’月”品牌产品体系,全年开展重点活动188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503场次,极大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多领域“百日攻坚”行动,全市工矿商贸和道路运输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65.7%和77.6%,重要会事期间实现进京进省访“零登记、零非访、零回流”。有效平滑缓释政府债务,依法查处非法集资案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法治松原”建设步伐加快,统战、民族、宗教、群团、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固本强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明确要求。一直以来,松原市始终把党的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市党建工作扎实稳健推进,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思想引领坚强有力。松原市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等系列活动,不断激发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自觉坚定。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干部素质稳步提升。强化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深入实施“强基培苗”选育工程,扎实推进“实岗一线”实践锻炼、新时代青年干部“特训营”,提拔重用391名实绩突出的干部,重品德、重担当、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进一步树立。全力打造“人才之家·项目专班”升级版,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
基层党建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BTX建设保持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构建城市五级组织体系,全市社区可支配力量壮大到6.1万人、增加近12倍。大力实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发展到459个、增加343个,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显著提升。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整治,村集体年均收入突破50万元、跃升全省第2位,全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在松原召开。
惩贪治腐常抓不懈。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创新构建“三函两谈一报告一建议”监督模式,探索实施“全周期管理”,一体推进“三不腐”,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959件,党纪政务处分830人,移送检察机关35人,纪检监察监督和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同高效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高压震慑作用持续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干部作风向上向好。深入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振兴”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开展“领干、学干、比干”,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188篇,举办知岗爱岗讲岗等论坛1200余期,“十比十赛”比出了压力、赛出了活力,广大干部善谋、善干、善治的能力水平明显提升。扎实开展“走遍松原”活动,累计下沉干部3.4万人次,入乡村、看项目、访群众,走访企业1.4万户、项目630个、群众112万人,解决问题2942个。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形成了“少开会、上一线、懂专业、亲自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创松原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望一年发展,松原上下一心,用艰苦卓绝的努力奏响了壮丽的“抗疫凯歌”,用苦干实干的汗水浇灌出最饱满的“发展硕果”,用敢打敢拼的勇气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为松原30年宏伟画卷添上了“点睛之笔”,为掀开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坚信,刚过而立之年的松原市,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把“松原发展很有潜力”变成生动现实。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学雷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