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区域传真·通化

边境线上奏“强音”

——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郑博文 本报记者 隋二龙

对辖区群众进行法律宣传。(资料图片) 郑博文 摄

警民鱼水情。(资料图片) 郑博文 摄

民警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资料图片) 郑博文 摄

美丽乡村,振兴有我。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驻守在集安市的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将构建平安边境的触角,延伸到服务百姓发展上来,发挥警政、警企、警民合力,把偏远山村——下活龙村打造成了“平安村”“富裕村”“文明村”,在边境线上奏响乡村振兴的和谐强音。

从“一人守”到“全村防”

在下活龙村有一支“红马甲”治保队伍,由村干部、民兵、渔民、企业主组成,马甲上的LOGO中,“MM”代表麻线,象征警民如两根绳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辖区治安稳定。2020年,该边境派出所充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了吉林省边境地区首支警企民边境警务志愿队伍——“义警工作站”,率先启动“民警+辅警+义警”的“三警”群防联控模式,搭建起治安巡逻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三位一体”的社会化警务新格局。

“义警工作站”的组建,让百姓参与到边境社会治安管理中来,实现了“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线设防”目标。据统计,工作站组建以来,共开展治安巡防440余次、普法宣传3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配合民警核查外来人员200余人,纠纷调处率、村民满意率达100%。今年11月,下活龙村被纳入“平安边境村创建试点”。

从“向外溢”到“往回返”

下活龙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全村辖区面积1272公顷,农耕土地仅有7公顷,辖区村民基本以耕种玉米和下江捕鱼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一度不足1万元,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

2019年,麻线边境派出所以通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建立“乡里农创园”项目为契机,提出“租用民房,建设民宿”的致富新思路,与学院协调争取建设资金300余万元,租用全村四分之一以上民房,为下活龙村13户村民建立独立主题民宿25间,户年均收入同比增长110%。

“以前收入是好一年、坏一年,现在咱百姓算抱上‘铁饭碗’了,光靠民宿每年就能赚个万八千的,关键是收入稳定。”作为民宿直接受益者,村民宋培跃脸上乐开了花。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审议,麻线边境派出所联合党政、企业迅速建起乡村振兴“服务小组”“法律咨询室”,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决法律纠纷、草拟各类合同。同时,依托村委会举办“致富夜校”,定期组织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及农科技术人员为村民传授种养殖知识。

以往的偏僻乡村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打卡胜地,外出务工青年都纷纷返流归乡创业。

从“小渔村”到“文明村”

为进一步推行移风易俗,麻线边境派出所积极协调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搭建“村部红色影院”“绿色休闲书吧”等村民休闲文化场所,有效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做陶艺品、刺绣都是咱村里百姓的业余爱好,既能陶冶情操,也能增加些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村民孙桂玲乐呵呵地说。2021年起,麻线边境派出所依托“乡里农创园”,广泛号召边境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到手工业制作中来。

“边境平安、百姓富裕、文化兴旺。下活龙村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文明先进的转身,百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精气神一天比一天足,获得感一天比一天强,这不就是咱们移民管理警察的最大心愿嘛!”麻线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李岩话语中饱含深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