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民主法治

为农民送上“热乎乎”的司法服务

本报记者 赵梦卓

从吉林市区驱车43公里,11月23日一早,记者来到了吉林市龙潭区金珠镇荒地村。小雪节气刚过,气温有了明显下降。

冬季的清晨,小村宁静闲适。农家小院里,城墙一样的“玉米楼子”格外惹眼,远远望去一片金黄。

带着国徽、法槌、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打印机,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法院乌拉街人民法庭工作人员一行早早来到当事人家中,悬挂国徽,调试设备,将法庭“搬”到热乎乎的炕头上。

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内,只见法官、书记员、当事人围坐炕上,组成了巡回法庭。随着一声法槌敲响,上午10时,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正式开庭。代理书记员景秭轩向当事人宣读了法庭纪律和权利义务,主审法官陈雪峰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

“这两年生意不好,我也想早点把钱还给你,但确实有难处。”

“我能理解你,但我就是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经济压力也比较大。”

……

庭审现场,双方当事人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在法官的释法明理下,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我们村较为偏僻,也没有公共交通,今天法官来到村里进行巡回审判,不仅效率高,还免去了我们来回奔波的苦恼。”当事人唐某说,感谢法官来到家门口为他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他感到心里暖暖的。

简易的庭审现场不失法律的威严,更富有法律的温度。“我们法庭的司法服务覆盖4个乡镇,除了今天这种‘炕头法庭’的形式外,我们还通过车载法庭、假日法庭等巡回审判模式,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及交通不便地区,真正畅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法院乌拉街人民法庭庭长夏广军说。

记者手记:

盘腿上炕,法官与当事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眼前这一幕,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动。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把法庭“搬”入农家、“搬”到田间地头,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人民法庭以实际行动为司法为民留下生动注脚,带给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妥妥的安全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