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近日,中共通化市委八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通化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中心、四个跨入、五个突破”发展定位,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保障机制,以“五化”闭环工作法狠抓落实,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战疫情、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启动实施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二十项专项行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推进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开展“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三年行动
行稳致远添动能
积蓄强大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通化市自2020年开始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的三年行动现已圆满收官。三年来,通过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地实施,干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成了许多群众期盼已久的实事,突破了许多制约通化发展的难事,滚动实施665个项目,完成投资668.3亿元,507个项目投产达效,诸多领域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重要突破、重要成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蓄了强大动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年间,通过实施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5+1”体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主体责任办”,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成并倾力支持保障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运行,累计承接全国各地培训班次400余期、培训学员9万余人次,受到广泛赞誉。
——三年间,通过实施精致城市建设行动,把精致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个方面,城市面貌、功能、品质整体提升。高标准规划新城,投资115亿元的高铁生态新城启动建设;产城建设全面推进,投资3.5亿元的佟佳江旅游度假区14个月投入运营,获评国家4A级景区;投资100亿元的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一期工程16个月建成运营,加快复兴通化“中国滑雪之乡”;投资30亿元的洪福堂中医药健康养生小镇、投资31亿元的龙兴里文旅小镇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旧城更新加快推进,完成江北危桥拆除重建,新的“通化大桥”成为网红地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路网、地下管网升级改造持续推进。集安市、通化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通化市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和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等。
——三年间,通过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注重用行政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通化市成为全省首批“放管服”改革赋予省级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改革试点市,简政放权考核列全省第一位。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三一三无”“通·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推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全程网办”,企业开办进入小时办结、全程零费用时代,“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列东北地区第3位、全国第26位。获批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城市,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三年间,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行动,着力打造涵盖三大支柱、三大优势、三大新兴产业的“333”工业产业体系。组建了医药和食品产业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医药化工产业园并通过认定,基因重组人白蛋白填补国内空白,四代超速效赖脯胰岛素进入临床,东宝胰岛素类似物、口服降糖药获批上市,医药整体研发实力保持全省前列。实施人参、葡萄酒产业振兴工程,成功申创“中国人参城”,鸭绿江河谷成为中国冰葡萄酒顶级产区。建设百亿级新材料产业走廊,通鑫玄武岩作为国内首家企业参与德国玄武岩纤维标准制定,鑫鸿高效环保纳米活性钙脱硫脱硝技术全国首创,中溢科技成为新能源负极材料和石墨电极领域国内知名企业。
——三年间,通过实施服务业创新升级行动,着力打造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吉林省东南部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建成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万达城市广场建成投入运营,江南现代商贸集聚区、集安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柳河京东商城、辉南爱琴海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通化陆港物流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深交所东北地区首家服务基地落户通化,启动实施“8+10”企业上市培育计划,2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引入战略投资资金10.8亿元;成功申报国家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三年间,通过实施旅游产业振兴行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湿地保卫战,成为全国5个获得环境治理督查激励的地级城市之一。加快释放“山水林田湖草花、冰雪溶泉凇瀑挂”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康养、文化、冰雪、红色”旅游品牌。提升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品质,实现国家5A级景区“零突破”。加快建设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青龙山滑雪场、果松太舞冰雪文化旅游度假区3个百亿级冰雪项目,万峰滑雪场成为全国第五大滑雪场,通化成为吉林“冰雪新地标”。投资200亿元的通化康养谷加快建设,获评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吉林省唯一入选城市。主动融入全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布局,全域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形成“一核两翼八区十线”红色文旅格局,入围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铸造了“红色之城”品牌。
——三年间,通过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聚焦“一个率先、五个走在前列”目标,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连续三年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评第一梯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不断提升品质、彰显特色。通化县蓝莓、集安人参和山葡萄产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启动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四乡”工程,建成集安钱湾、柳河乐享田园、通化县西江月、东昌金江花海、二道江玫瑰谷等田园综合体。实施乡村建设16项专项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通化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辉南县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年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累计转化落地康元生物林蛙抗菌肽、双正医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晟航科技氧化铝纤维棉等50余项科技成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梯次培育机制,鑫鸿新材料、富纳康生物等65户企业先后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新科技、中溢科技等5户企业被国家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带动效应,连续成功举办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成为东北亚博览会重要分场活动。
——三年间,通过实施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行动,持续抓好“一港两区”开放平台建设。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上报海关总署验收,商贸加工创业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北亚国际农林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医药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集安边合区申报国家级边合区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突破;沈白高铁全线开工,即将迎来“高铁时代”;集桓高速、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机场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进关出海、连接腹地、通达国际”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初步形成。
——三年间,通过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实施年度民生计划,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等民生项目高质量完成,市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成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全面夯实基层网格,服务民生;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先后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集安市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绿色转型的通化实践
砥砺奋进谱新篇
凝心聚力促发展,笃行不怠向未来。
全年计划实施的22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复工,投资完成率达到100%;前三季度,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05个,到位资金298亿元、增长20.7%;政务服务五星级满意率和简政放权考核列全省第一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9%……
这是2022年通化市委带领山城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出来的。全市经济社会正在以“加速度”书写着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一年来,通化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守底线、争上游总体要求,力保“企稳、加速、冲刺”目标,全市经济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专班化抓项目,聚焦“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推行重大项目专班制、“五个一”项目责任制,全方位推动项目快建快投。通钢3号焦炉异地升级改造、沈白高铁轨道板厂等22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注重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投资100亿元的中溢新能源产业园、投资29亿元的东方红西洋参产业基地部分投产,前三季度分别实现产值12.3亿元和11.8亿元;投资30亿元的鑫鸿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在即,企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92.7%;投资30亿元的正源科技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东宝生物医药产业园均有部分项目实现投产;投资30亿元的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进入三期临床。
一年来,系统化抓产业,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安宇生物科技、百思万可生物疫苗等19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12个新品种获准上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挂牌示范企业7户、引入品种17个、代加工品种35个。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人参医药健康产业园,人参产业产值占全省50%以上;麦吉翁酒庄、万通葡萄酒扩能改造竣工投产,通葡青石酒庄开工建设,在2022年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中,通化产区共斩获30项大奖。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86.8%,装备制造、化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5.6%和30.1%。采取“政府+市场”的办法,投放消费券1800万元,带动消费6.2亿元。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年行动,推出“十大旅游精品线路”,启动吉林龙湾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具备承办28项国际冰雪赛事能力。全年预计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0%和27%。
一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出台重要改革文件34个,9个领域、52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五星级满意率和简政放权考核列全省第一位。同时,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项目中心+行长制”,应急周转基金为企业转续贷63.3亿元;“吉农金服”“吉企银通”通化平台成功搭建,共为小微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超40亿元。
一年来,全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开展防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54项,在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市及所属县(市)全部位于“好”等次。高标准保护黑土地,粮食产量达到27.5亿斤,成功举办吉林·通化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加快农特产业发展,预计六大农业龙型经济实现产值416亿元,增长11%。开展肉牛养殖“百日攻坚”,谋划实施肉牛产业项目46项,肉牛存栏量增长25.2%。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各县(市)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均位列一类档次。
一年来,持续加强生态建设。落实生态强省建设部署,着力打造生态强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9%,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企业危险废物处理率达100%。构建碳达峰“1+6+10”政策体系,通钢超低排放、余热利用等37个项目有序推进,信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竣工,抽水蓄能电站、绿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通化县、柳河县列入省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集安市入选全省首批碳汇试点。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万人。实行社会保险“降、缓、返、补、扩”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和个人减负2.7亿元,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3.8亿元。加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高铁综合客运枢纽、通化西站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玉皇山大桥修复工程启动实施,2条美食街区完成升级改造,市中医院异地新建投入运营,8所学校实施改造,养老机构发展到146家,“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实施27个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停车场地,提升小区功能,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的步履坚实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