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特刊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开好局起好步

——从七个关键词看我省明年经济工作重点

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图为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邹乃硕 摄

即将过去的2022年,极不平凡、极不寻常。

在这一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胜利召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超常决心、超常措施、超常努力,推动经济运行复苏企稳、加快回升,吉林全面振兴迈出了新步伐。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12月2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过往经济工作,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绘就新的作战图。白山松水间,旌旗再展,战鼓再催——

持续推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走深走实

关键词:“一主六双”

近几年,我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扎实成效。

本次会议提出,要在深化、拓展、融合上下功夫,着重突出“一主”,进一步构筑“双廊”、构建“双带”、做精“双线”、畅通“双通道”、打造“双基地”、推动“双协同”,争取实现新突破。

“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部署,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持续推进‘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省发改委主任李国强表示,在发展目标上,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抓住用好国家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机遇;在推进措施上,坚持集聚合力,同频共振,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

白城市发改委主任刘德江表示,将认真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生态强市,建设“一城三区”,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坚决抓好粮食增产这一头等大事,打造盐碱地等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白城样板”。坚持工业主导、投资拉动,项目为王,资源规模化开发与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步推进的“三大发展原则”,为白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加快释放新能源、农牧产品、特色旅游“三大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能源强市、农业强市和旅游名市。着力构建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四大产业集群”,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贡献白城力量。

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关键词:扩大内需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本次会议指出,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如何着力扩大内需,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

本次会议指出,要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正泰光伏新能源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要全面提速,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要加大刺激和加强引导各类消费。针对疫情变化和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等因素影响,要主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增加消费供给,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量,切实以消费聚人气、稳就业、促发展。

今年我省突出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复苏,举办系列促销活动,狠抓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2020年以来,云闪付平台承接了吉林省内各政府部门的100多次消费券活动,总额将近10亿元,自主投入及联合商业银行及重点商户开展惠民补贴营销活动资金总额超过3亿元,累计直接带动消费近70亿元,为激发我省消费市场活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持续注入新动能。”中国银联吉林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何朔介绍。

“本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消费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何朔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在稳增长、促消费、保民生等方面积极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的惠民政策,充分整合金融行业资源,联动更多成员机构、覆盖更多商户,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以普惠支付促进企业、商户与消费者共赢发展,持续为实体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产业体系

有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牢固支撑,方能有力应对风险挑战。本次会议指出,要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六新产业”“四新设施”仍是主要发力点。

本次会议透露,在“六新产业”方面,明年我省将有序扩大“陆上风光三峡”规模,推进719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明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将完成安装设备调试,后年就会实现产品下线;新材料要重点发展轻量化复合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有效扩大碳纤维产能;新农业方面,则要推动数字化改造,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皓月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做好“雪文章”,凸显“凉特色”,打造“绿清新”,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新电商要做大做强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吉字号”电商品牌产品,支持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四新设施”方面,新基建要完善全域网络基础设施,深入实施5G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工程,构建大数据服务体系;新环境要有序开展城镇老旧小区、老旧管网改造,加快重点场所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完善充电设施网络体系;新生活要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补齐服务设施短板;新消费要建设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现代综合消费体,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和服务业转型发展。

紧扣“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我省将深入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六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通用航空等领域培育若干百亿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

今年以来,我省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6位;新登记企业户数增长11.3%;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49.4%,高于全国37.5个百分点……多项数据表明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拓展。

接下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何“新招”“实招”?

本次会议提出,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用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全省统一的数字政府,让数字化造福百姓、方便企业、重塑政府。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重点推动央企再布局、民企大发展、外资快涌入。

“我们提出的需求和问题不过夜,24小时内肯定能收到满意的答复。”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表示,近年来,随着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发顺畅。“企业不在办手续、走流程、等审批上耽误时间,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抢占市场中去。到2025年,我们致力达到百亿规模,核心技术专利突破1000项,产品出口遍布全球。”王超信心满满地说。

针对如何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本次会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全方位对口合作,落实好吉浙、津长合作协议,推进“一市一园区”平台建设。深化多层次战略合作,持续推进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战略合作,促进产业互补和转移承接。

国际合作方面,我省将聚焦“一带一路”五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加快形成高水平国际化海洋经济集聚区,保持“长满欧”“长珲欧”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推动各级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充分发挥顶梁柱和主力军作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域外资源,稳定扩大出口规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紧扣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次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千万头肉牛工程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说:“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上来,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突出抓好‘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坚持以‘四良一智’促生产、提产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吉林新贡献。深入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园区,着力提升冬春蔬菜自给率,丰富百姓‘菜篮子’。以‘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万亿级规模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吉林力量。”

梨树县委副书记、县长毕志杰表示,将结合梨树实际坚决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推广上持续发力,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经济运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加大力度,全力做大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梨树特色的“两区六园”和“双百亿”产业集群,带动农民稳步增收,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关键词:生态强省

本次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年来,我省紧扣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秸秆全域禁烧、“两河一湖”治理成效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生态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从绿水青山中寻找出路,必定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宝贵的生态红利。抚松全面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生态红利不断释放。”抚松县委书记曾钒胜说,抚松持续推进“十年绿美吉林”、万里绿水长廊等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深度激活人参、旅游、矿泉水等绿色产业发展动能,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先后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未来,抚松将以创造性实践推动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吉林贡献抚松力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安全、生态文明制度的“3+1”体系,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年,我省绿美吉林、林草湿生态连通、万里绿水长廊等重大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生态强省,就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治理修复,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齐斌表示,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碳达峰工作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2020年,我省碳强度1.19吨二氧化碳/万元,较2015年下降25.24%,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分解下达碳强度目标,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编制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持续抓好民生保障

关键词:民生保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次会议提出,要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补齐服务设施短板。

一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本次会议特别指出,年初承诺的50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计划,退休人员养老金19连涨。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稳步发展。“基层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主线,我省始终把“小事情”放在心上,把“大责任”扛在肩上,通过一项项惠民实事的落实,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细做实民生工作,抓好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们把保就业放在首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文表示,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优化民生服务,发挥央企优势,支持带动就业,以保险机制增强就业信心。通过主动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加快农村渠道团队组建与销售人才引进,助力扩大就业。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发展之源、民生之本。保障民生,必须要稳住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保险对保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中小微企业。”马文表示,针对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覆盖多种行业及常见风险的各类产品,提升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以此保市场主体,增进改善民生福祉。(本报记者邱国强 曲镜浔 杨悦 刘姗姗 华泰来 闫虹瑾 何泽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