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安市太王镇果树村卫生室,身着白大褂的张喜杰正忙着给前来看病的村民问诊、配药、打针……一阵忙碌后,她趁着空闲向记者讲述起了自己的故事。
1979年出生的张喜杰是通化市柳河县人,在她小时候,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经常缺医少药,许多老百姓生病了只能硬撑着。这种境况,年少的张喜杰看在眼里,心中也燃起了从医的小火苗。她的奶奶是一名儿科中医,“我还没出生时,奶奶就去世了,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她治病救人的样子,但我的母亲和老一辈的村民们经常向我讲述奶奶为街坊四邻的孩子针灸治病的故事。”受此影响,张喜杰下定决心,要通过学医来尽自己所能解除乡村群众的病痛。
1998年,张喜杰考入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期间,她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秀。毕业后,身边的同学纷纷留在城里公立医院工作,但张喜杰始终记得自己当初的梦想与决心,选择随丈夫来到集安市,成为了果树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突发状况时,村里的卫生所就是村民们的“黄金救治点”。因此,来到果树村后,张喜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建起一间卫生所。她先是将几间瓦房稍作修整,精心准备了药品和医疗器械,随后按要求申请了卫生许可证。不久后,卫生所顺利得到审批。
多年来,看病、治疗、出诊都是张喜杰一个人。她访遍了村子里的每户人家,哪位老人患有什么疾病、孕妇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她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张喜杰记得,在几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夜,她和家人们已经睡下,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她急忙起身询问,原来是村里的结核病患者吕贵发出现了大吐血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
“我立即穿好衣服,拿上急救箱就跑到了吕贵发家。”张喜杰说,当时患者吐血症状严重,自己一边给其先打上了止血针,一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在电话里将患者的病史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很快,救护车赶到,张喜杰又陪着家属一起来到了市医院。因为抢救及时,吕贵发最终脱离了危险。
村民孙淑香因年龄大腿脚不便,身体不适没办法来卫生所治疗。张喜杰了解到情况后,便主动多次上门为老人诊治,直到其病情好转。老人记忆力衰退,张喜杰担心她服错药物,于是就细心地将每种药的服用时间及用量详细标明。疗程结束后,她又主动降低诊费,为其减轻负担。
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村民用药打针会先记账,到了年底或有钱了再结算,有些账根本收不回来,但张喜杰从不计较。她还是乡亲们的“私人顾问”,常有村民在大医院拍完CT、X光后对医生的专业术语理解不完全,张喜杰总会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答。
2013年,随着一村一卫生室政策的落地实施,张喜杰的卫生所经过村民代表投票,正式成为了果树村的乡村卫生室,目前负责4210人的健康医疗,除了日常诊疗,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体检等各个项目的随访。新增加的一项项工作令张喜杰深感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因此,工作起来也更拼了。“在村卫生室是首诊,乡亲们在我这里能看好病,就不用再奔波去大医院了。”张喜杰说。
多年来,张喜杰始终以对生命负责的坚守,护佑着乡村群众的生命健康,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我只是众多乡村医生中的一员,比我辛苦、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面对赞誉,她话语朴实。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以后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广大村民。”对于未来,她话语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