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隧道除冰

本报记者 刘姗姗 通讯员 张雪岩

“大家检查一下头灯是否有电,打冰时不要站在冰溜正下方,使用铁铲时一定要注意安全。”1月7日7时50分,白城工务段阿尔山桥隧维修工区工长郑江涛,正在跟工友们强调安全注意事项。8时许,随着“天窗”命令下达,郑江涛与4名工友进入南兴安隧道,开始除冰作业。

南兴安隧道是白阿铁路的咽喉要道,隶属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白城工务段管辖范围。入冬以来,随着气温降低,隧道结冰情况加剧,拱顶及隧道边墙形成大大小小的冰溜、冰包。为保证运输安全,桥隧车间每天都要申请“天窗”时间(为隧道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由工长郑江涛带领工友进隧道,进行除冰作业。

冬季的隧道温度低,光线昏暗。郑江涛借助头灯,仔细查看洞壁上的积冰情况。除了头顶的冰柱,隧道两侧边墙也存在大量积冰。郑江涛简单布置了一下任务分配,大家就挥舞手中的铁铲干了起来。

隧道除冰用的铁铲是特制的,有三四公斤重,铲把约两米长,便于清除拱顶的冰柱。手拿铁铲的郑江涛一路仰着头,熟练地挥动手里的铁铲,大块的冰柱准确地被击落,一些落下的碎冰顺着手臂、脖子钻进衣服里,不一会儿,融化的冰水与汗水便把衣服浸透了。

“这个大冰包有点难搞啊。”郑江涛和工友们开着玩笑。“郑哥,咱俩换换!”两个工友不约而同地喊。拱顶除冰工作需要几个人轮流进行,一个“天窗”下来,平均每个人要工作30分钟,头几乎一直仰着,手臂一直举着。

“打冰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郑江涛一边闪躲着击碎的冰块,一边微笑着招呼大家帮忙。“今天这风太硬了,咱们打配合,尽快结束。”隧道里虽然寒风袭人,但大家相互的关心温暖着彼此,让工作充满干劲。

拱顶除冰结束后,他们将隧道边墙的积冰清除,把散落在线路上的碎冰装进袋子。直了直腰,郑江涛看了一下时间,10时30分,3个小时的“天窗”作业,还剩30分钟。

“今天提前完工。”郑江涛和工友们默契地整理工具,将碎冰袋子装上工具车。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户外,郑江涛呼出一口白气,回头向着隧道,故意大声地喊:“隧道隐患消除啦。”大家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