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三农

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记德惠市万宝镇邓佳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佳林

本报记者 冯超

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去寻找人生另一种出路,这是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90后的邓佳林,曾经也和同龄人一样选择了离开,在城市做一名电焊工,在飞溅的焊花里,寻找自己的末来。而如今,他选择回到了德惠市万宝镇獾子洞村,在田间地头做一名新农人,经营玉米种植和全程托管服务,用5年的时间,在希望的黑土地上实现梦想。

2017年,25岁的邓佳林放弃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回到德惠市万宝镇,准备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农二代”。村里人都说“留在这的人没出息,有出息的人要走出去。”家里人也一致认为面朝黄士背朝天的生活,挣不到钱也改变不了生活,不如外出打工。尽管有无数反对的声音,邓佳林却认定农村的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邓佳林看来就是难得的机会,他说:“这就是国家对农民的支持!家乡有广袤的黑士地,家乡有勤劳肯干的父老乡亲,家乡缺的只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邓佳林相信,只要自己肯学习,农业也可以成为事业,农村也可以成为实现自己价值的“职场”,而每一个农人,都将会是自己前进路上的合作伙伴。说干就干,在2017年的仲夏,在玉米拔节生长召唤希望的时节,邓佳林农机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初期,村里的“老把式”们普遍怀疑:现在的年轻人会种地吗?5年的时间,邓佳林用事实让村里的老一辈们相信年轻人不仅能种地,还能在种地这件事上搞出新名堂。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好政策为邓佳林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他曾多次到吉林农业大学和优秀的老师们进行学习交流。正是这样的机会,让他丰富了头脑。

合作社成立之后,邓佳林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在学习的路上。老一辈的优秀经验要学,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要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突破和创新。每年的各类农业种植生产、农业机械化作业培训,邓佳林都会认真参加学习,并不断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摸索出了自己的种田心得“深耕士地、选良种、合理施肥、及时防控”,更意识到现代农业想要效率高,离不开专业的农机设备,为此合作社先后花费百万余元,引进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十余台,合作社实现从种到收全过程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无人机喷洒叶面肥、倒伏玉米低损耗收割……邓佳林用心血和汗水,让村里人对“新农人”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邓佳林的收入提升了不少。但是他一直觉得“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目前,邓佳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吸收成员总数35人,服务范围覆盖万宝镇所有村屯,并计划继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合作社的出现既为村里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也解决了很多老人种地难的问题,让他们在炕头就能种上地、收回粮。更重要的是,邓佳林的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到村里积极创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