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读者之声

年味:换个“配方”也相宜

本报记者 王忆遥

一想到儿时过年的场景,浓郁的年味儿似乎要溢出回忆的画面。扫房子、办年货、贴对联……处处彰显着红火和期待。小孩们都换上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小脸乐开了花。到了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喜气洋洋地聚在一起,吃着丰盛且只有过年才会吃到的年夜饭。除夕夜晚上8点,全家齐刷刷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当零点的钟声响起,伴着饺子开锅后的香气,漆黑的夜空一下子变得绚烂起来,烟花和鞭炮同时点燃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如今,总能听到有人感叹:“现在过年没有以前有意思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抱怨年味儿淡的人们有没有思考过,曾经浓郁的年味到底是谁在辛苦付出?现代的年味是否更合时宜?

中青年 年富新意

感受过浓浓年味儿的人,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经历的这些场景——过年之前,妈妈、姑姑、婶婶们会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开始打扫房屋、清洗衣物、拆洗被褥等等。为了年夜饭上的一道菜,提前二三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吃完饭,大家开始嗑瓜子、领红包。看晚会的时候,妈妈、姑姑、婶婶们又开始打扫餐盘,准备半夜12点的饺子宴。正是因为长辈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为醇香的年味儿操劳,才换来孩子们满满的幸福感,和那句“年味儿好足啊”。

而今,有时间、有体力、无怨无悔付出的家庭劳动力越来越难寻找。曾经辛劳的长辈们精力体力也都大不如前,有的只能说:“干不动了,咱们出去吃吧。”所以,曾经的年味换了“配方”。当下大多数家庭,年轻人都到临近春节才放假,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翻新式”年底大扫除,也没有精力因为某一道菜而提前几天去准备。

操控年味儿的主力军逐渐变成了“70后”“80后”,他们一般会在年前简单地打扫房间、贴对联,简化过年的提前准备工作。一部分人会干脆雇佣小时工,给家里进行年前大扫除。为工作和生活辛苦一年,中青年人对年味的理解赋予的内容主要是:团聚、陪伴、休息。

王娜和老公都是80后,每年他们都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二婆家娘家轮流过。她告诉记者:“我和老公自己开公司做生意,只有春节前后这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可以用来休息。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陪父母,初三初四到舅舅、姑姑家拜拜年,一起吃团圆饭。初五约上几个好朋友,几家一起出发去三亚旅游,孩子们一起玩耍,我们也能放松放松。好几年没机会旅游了,我们都很盼着今年能出去走走,忙活了一年,想好好放松一下,鼓足干劲迎接新的一年。”王娜的这种春节安排,也是现在很多中青年的过节常态。家庭聚会和旅游对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是春节长假的完美组合,既满足了过年的仪式感,也满足了假期放松的需求。

异地年 别样团圆

每到年关,中国人的计时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切换成农历,归家的倒计时便是最好的时间度量单位。过年回家是游子一年一度的企盼,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如今,视频过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近3年来,刘伟和家人的节日基本都是开着视频一起吃饭、聊天、庆祝节日。刘伟老家在河南,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长春工作。因为疫情的影响,已经3年没回家了。3年里,每逢佳节,他都提前和老家的亲人定好时间打开视频一起吃饭。今年春节,母亲让他在长春过春节。刘伟说:“虽说每次都是视频过节,总跟家里打电话,但是也3年没见面了,十分想念老家、想念老娘。但老娘说让我再等等,人员流动大,现在不安全。”刘伟说,听老娘的,等三四月份,错开高峰期,请年假也要回家看看。

2023年,为了家人的健康,不少人主动选择原地过年。也有忙碌在一线的特殊岗位人群,为了成就大家的团圆,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岗位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为了祖国的安宁负重前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守护健康而拼尽全力;交通运输战线的工作人员,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坚守岗位;餐饮行业的从业者,为客人们提供着丰盛的美食;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用自己的方式为顾客送去年味儿……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异地过年,只要团聚的心在一起,都可以使年味不减。无法一起过年的遗憾与被爱包围的团聚,并非不可调和。无论是否回家,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总有人会让你发现自己被理解被爱着。

新一年 珍惜当下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过去一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人们或多或少地在工作、生活上各有不易。也因此,让我们对2023有了更大的期待,让我们更珍惜家人、珍惜健康、珍惜每一个微小的幸福。

金浩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和大学同学一起经营着一家烤肉店,生意还算红火。可由于闭店歇业,租金和食材积压造成的经济损失让他们入不敷出,只能退租停业。金浩告诉记者:“小店倒闭了,我心情不好,没过多久我又感染了新冠病毒。发烧的时候,一直是我媳妇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她一点没考虑会不会被我传染。我当时心里特别感动,一下子就想开了:什么事都可以重新来,只要家人互相扶持,心往一处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过完年,金浩打算重新出发,升级店内原有的餐饮项目,做一个融合餐厅。

过去的一年,身体上的病痛、心情上的阴霾、事业上的坎坷,终究都会挺过去。而家,那个一直以来作为温暖港湾的地方,永远为自己守着最后一盏灯,是身披铠甲的我们面对世界时最柔软的所在。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年节的时光已温暖降临,为所有人都带来了新的光景、新的期盼和新的寄托。那些散落在时空里的感动,会幻化为一种精神力量陪伴着我们。

无论过年的形式怎么变化,中国人骨子里的过年情结始终没有改变。家人团聚、心灵相守,就是过年最大的意义。对过去一年的回首,对新的一年的畅想,无论方式怎么变化,人们心中对“年”的热爱始终如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