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要闻

李学明的坚守

——“新农人”备耕记②

潘慧凝 本报记者 曹梦南 徐文君

“李学明,是当地的名人。”

去往平安镇金星村的路上,舒兰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一直介绍着他的事迹。

李学明是村支部书记,是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也是我省首批高级农技师。

2004年,他从韩国回乡创业种水稻,率先试验高光效栽培技术。由于技术要求高,甚至需要带着“尺子”插秧。工人都感到麻烦,但他一直坚持。在村里,他的“倔”出了名。

种水稻,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坚持种植有机水稻,一律不用除草剂和农药,连续赔了12年。在镇里,他的“傻”出了名。

2012年,金星村老村支部书记临终前,把村里试验种植的20公顷有机水稻田“托付”给他,嘱咐他一定要接着搞有机水稻种植,一定要带领村民致富。为了完成这一承诺,他反复改良土壤,亏损180万元不放弃,终于在2016年试验成功。他的事迹一时轰动,全市闻名。

据说,当晚,全市媒体播报,金星村全村欢聚,李学明泪流满面……

赶到金星村村支部时,只见一个清瘦的男人正在打电话。见有人进来,他迎上前伸出手说:“你好,我是李学明。不好意思,我的普通话说得不怎么好。”他笑容憨厚,手心温热,让记者心中一暖。

刚一落座,电话又响。他略显尴尬地说:“不好意思,这两天备春耕有点忙,正在和村民商量预订鸭子的事,这次打算订9000只。”

备春耕与鸭子有什么关系?见记者不解,他笑着说,这是我们水稻种植的一大特色,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这个方法可以说是科学的探索,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李学明说,金星村是朝鲜族村,历史上以种植水稻著称,村民也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主。然而近年来,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年龄最小的50岁,这直接影响了村里的农业生产。为破解这一难题,李学明带领村民不断探索新型种植模式:采取干籽丸化直播技术、高光效种植技术,并错峰插秧。

为进一步节省人力,提升水稻品质,李学明又探索稻鸭共生模式,种植有机水稻。2022年,农场养殖2500只鸭子,利用鸭子除草。“这样,既省了人工,又有了新的收入,水稻的有机质含量也增高。”李学明说,去年农场还未收割,来自北京、上海的客户便纷纷来到农场收购。水稻种植户年收入比上一年增收20%。

“有机水稻供不应求,今年订单已全部签完。”李学明说,目前,金星村水稻面积为560公顷,而采用稻鸭共生、稻蟹共生等栽培模式种植的有机水稻和富硒水稻仅43公顷,潜力很大。今后,这里将大力发展稻鸭共生、稻蟹共生等栽培模式,进一步扩大有机水稻种植面积。

“但眼下最需要解决的还是人工问题和有机水稻土壤改良问题。”李学明说,这是今年备耕生产最棘手的事。

返程途中,收到李学明的微信:已和村民商议,今年全部采用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插秧。

微信结尾,是一个微笑的表情。

记者手记:

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李学明通过不断探索,实施高科技栽培技术,全力推动种植有机稻,有效解决了难题。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乡村振兴,结合我省实际,只有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才能绘就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新画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