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哥”叫常恕清,可在当地,很多人只知“小米哥”而不识常恕清。
上网搜索,令人惊讶的是,“小米哥”不单是合作社的理事长、高级农技师,还是吉林市打牲乌拉皇室贡品加工技艺传承人。此外,他还是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谷子地”,他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篇篇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诗歌散文,获赞无数。
这样神秘的“小米哥”,备春耕都干什么呢?
3月4日,记者走进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杨屯村,“小米哥”的家。
这是一座宽敞的农家院落,坐北朝南的砖瓦房时尚大气,院子一角摆放着一盘石磨,磨磙光滑、磨盘洁净;窗前棚下,整齐地码着一摞摞粮袋子和一捆捆收割的谷穗。
房门敞着,一个小个儿、小眼睛,50多岁的男人站在门前,身体结实健壮、眼神里透着光,这就是“小米哥”。
“大家为什么都叫你‘小米哥’?”一落座,记者忍不住问。
“在乌拉街,我经营了15年小米,现在镇里市里有买小米的人,第一个都会想到我。时间长了,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就都称我为‘小米哥’了。”他笑着说。
“现在玉米价格好,种玉米省时省工还省事,为什么选择种谷子呢?”记者追问。
“说来话长,这要从乌拉街的历史说起。”“小米哥”的眼睛亮亮的。他说——
乌拉街满族镇,人们习惯称之为乌拉街。这里是清朝四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当年清朝皇室御用的土特产贡物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这里。其中就有乌拉街白小米。
你想想,小米,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从其古时候的名字就能看出来:稷,社稷的稷。这也能看出,乌拉街白小米曾经有多辉煌、地位有多尊贵。
但一年年过去了,曾经以白小米为傲的乌拉街本地人,都不愿意种谷子了。也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生产麻烦还赚得少。
“我是土生土长的乌拉街人,这么好的地标性产品不能让它消失啊。于是,2008年,我返乡创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谷子种植规模从几十亩发展到700多亩,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穷八家’白小米商标,陆续推出了绿小米、母婴米、小米煎饼、黏火勺、玻璃叶饼、小米白酒等产品,现在看市场反馈还挺好。”
“我烙两个黏火勺给你尝尝,可好吃了。”话没说完,他走进厨房,点火、放油、拿饼,5分钟不到,两张色泽金黄的黏火勺新鲜出锅。趁热咬一口,甜糯筋道、唇齿留香。
“真好!”记者夸赞黏火勺的好吃,更惊讶于他说干就干的劲儿。
“小米已经完全融入了你的生活,现在备春耕,在忙什么?有什么新打算?”记者又问。
“忙着在网上推销产品和培训种植户。同时,还在琢磨办家庭农场。”
“有了合作社,为什么还要成立家庭农场?”
“成立场子,一是可以更直接地整合应用一些好的技术、好的种子,成本上也能省一些。二是政府还能扶一把,这样就能扩大种植面积,给老百姓做个榜样,吸引他们一起发展小米产业。”“小米哥”信心十足。
边走边聊,来到屋后的谷子地,尽管早已收割完毕,但地头棚下仍然放着一捆谷子。他轻轻地抱起,足有一人高。
“其实我的梦想,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吃上一碗乌拉街小米。”他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记者不由想起他写的一首诗:
走进谷子地
这里睡着我的情人
每天,我把爱
轻轻揉碎
播撒在她的身上
秋天一到 我和她
一起奔向远方
让人们享受
她的芳香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本土人才经验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作用至关重要。
备春耕,更要备人才。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队伍,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技能素质,把人才留在乡村,让他们在广阔田野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这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