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哨兵就像是大部队的眼睛,注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决定着队伍的安全。在长白林海也有这样一支队伍,“林海哨兵”们常年坚守在高山之巅的防火铁塔上,时刻守护着大山的安全,杨成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杨成在林场长大,林业技工学校毕业后,他就从事森林防火瞭望工作,至今已坚守在黄泥河林业有限公司塔拉站林场的1109号瞭望塔上29年。
一个防火期三个月,在此期间,塔拉站林场场长姜光威每天下午最关心的事就是听到防火电台里传来“166安全下塔”的通知。
“166是杨成的手执机代码,安全下塔意味着林场这一天是安全的,同时也意味着他是安全的。”姜光威说。
29年来,高高的瞭望塔就是杨成的家,一年春秋两季,5000多天的坚守,他没漏掉一次火警,预报准确率达到100%。
“在我的测报盘上,如果差1厘米,地面上就差500米,在大森林中这500米的误差,扑火队员可能就会贻误战机,酿成灾难。”为了成为防火部门最放心的瞭望员,杨成苦练瞭望技术,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辖区地形地貌。他还总结了“三看瞭望工作法”,把周边近两万公顷的大森林刻在了脑子里。
每年防火期间,杨成都上塔瞭望。瞭望塔距离林场9公里,骑摩托车只能到山脚下,其余3公里的山路,坡度平均达到60度,只能徒步行走,然后再爬上瞭望塔,每天往返一次。29年来,杨成骑坏了6辆摩托车。他患有滑膜炎、腰间盘突出,发病时,就拄着木棍上塔,毫无怨言,默默坚守。
“火情上报不准确,会妨碍上级防火部门及时准确调配扑火力量,扑火队员背着沉重的灭火装备,翻山越岭,找不准火场,白白消耗体力,还耽误了扑救火灾的宝贵时间。”杨成告诉记者,“现在,防火办为瞭望员配备了先进的防火测报盘、红外线望远镜、智能化对讲机,科技力量的融入,工作起来更是信心十足。”
杨成的瞭望之路并不平坦,每天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爬上海拔800米山上的瞭望塔。他碰见过老虎,遭遇过威胁,但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他唯一挂念的永远是辖区森林的安全。
2015年5月的一天,杨成下塔时受伤了,他骑着摩托车撞在了风倒木上,整个人被甩出去五米多远,右腿严重骨折。那次,是杨成唯一一次在防火期离开岗位。然而躺在病床上的他心里却时时挂念着工作,每天都要给替岗的同事打电话,不厌其烦地叮嘱,“一定要注意容易发生火情的重点地段,不能疏忽大意。”
面对困难和危险,杨成从未退缩,始终如一,为这片绿水青山撑起了“橙色保护伞”。他的工作区域没发生过任何火灾,为全省实现4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人们誉为“长白林海第一哨”。
“最美黄林人”“劳动模范”“优秀防火标兵”……厚重的荣誉见证着奋斗者的闪光之路,这条路是一名共产党员用平凡的脚步丈量出来的。
谈及今后最大的愿望,杨成笑了,他说:“林场今年又新进两名大学生,他们是林业的希望,我要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