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全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有压力,也不乏机遇。在国家就业优先、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背景下,大学生们的就业之路如何走,他们的选择方向和就业心态怎样——
“考公考编”受欢迎
追求工作稳定,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考公务员、考事业编,近年来受到众多大学生的欢迎。长春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李博涵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即将面临毕业,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后,做好打算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打算考公务员。我目前觉得公务员是我的最佳选择。”
“过完年我回学校参加了几场招聘会,来招人的有银行和建筑、生物、新兴科技等企业。我咨询了几家知名企业,但都不是我想要的。”李博涵说,他们宿舍有3个人要考公务员,上学期就相约报了补习班,买了考试用书。“大四没有课,我们上学期都全心全意备考,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我们都参加,每一次考试都要尝试一下。”
“如果今年考公没‘上岸’,那我明年继续考。”从大三下学期开始,22岁的肖然便一边关注考试消息,一边认真备考。他说自己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就业压力是肖然选择考公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考公上了,但偶尔也会参加几场招聘会,今年考不过就先找家单位干着,毕业了可以边干边考。”肖然表示,今年来学校举办招聘会的企业质量都挺高,好的企业招聘台前排起了很长的投简历队伍,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来投简历的除了我们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还有不少别的学校学生,竞争也挺激烈。虽然考公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好好复习,也有希望。”
去年成功考上社区岗的高校毕业生张晓蕾表示,她报名参加了老家齐齐哈尔还有长春、沈阳三地的考试,最终成功留到了长春。“公务员工作稳定,考公考编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值得拼一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未来发展前景等是大多数学生择业的衡量标准,不少大学生将公务员看作理想的职业。部分考公考编的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未成功,还会续战第二年、第三年;还有毕业生报名了多个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天南海北地参加考试。
针对这种考公务员热,一位受访的高校人士认为,部分毕业生认定公务员工作更加有保障,因而近年来成百上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状况时有发生。这种对编制性工作的过分注重,往往会让大学生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他们中有些学生是经过认真的考量作出的决定,但有些学生是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盲目跟风。这位人士建议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的成长画圈设限,年轻人还是要多尝试,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在实践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
“考研热”仍持续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中显现一定优势,有时成为一些单位和岗位的入职门槛,这也成为“考研热”一直在升温的潜在因素。选择考研,提升自己的择业优势,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必选项。
“我女儿今年大四,学的是医学影像,本来她打算找工作,但是后来还是决定考研,我们也支持。”家长徐铭女士表示,现在就业压力较大,与其让孩子参与激烈的竞争不如花几年时间提升学历。“学历高了个人竞争力也提升了,更有资本去选择更好的工作,所以我们支持孩子先提升自己再就业。”
刘维珩是青岛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长春,准备考研。“分数不理想,我打算今年再备考一年。如果有比较适合的单位,当然也会考虑,我想留在长春工作,父母都在这,以后工作生活有照应,我对家乡也有感情。”
“现在高校毕业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应届大学生本就很多,再加上没有实现就业的往届大学生一起涌进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来说很严峻。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就是考研。”
刘维珩告诉记者,如今大学生择业、就业有着时代特色。“现在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像我们这种靠技术吃饭的大学生,个人诉求没那么高的话,想要毕业就工作并不难。我们班有47人,整个专业有180多人,现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挺多的,不少同学还没毕业就签约了。大多数同学在机械制造业做技术员,工资一个月5000元至8000元不等。我们宿舍除了我考研,另外5位同学都找到了工作,其中有3位同学去了福建宁德的一家企业。”
刘维珩表示,他所学的机电工程专业比较好找工作,毕业后大部分进厂,也有自己创业的,当然也有不少像他这样一心考研的。但经管专业和理工、法律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相对来说没有他们“吃香”,因为很多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考公考研、考教师资格证的比较多一些。
刚刚辞职的李洪超研究生毕业,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就业他选择跨专业考研,考上研究生后虽然顺利入职,但他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因为工作性质与他的个人兴趣并不符合,在两年多的艰难磨合下,他毅然决定放弃,准备换个发展领域。对于当下的“考研热”他以个人经历给出了建议,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研究生,也并不是考上了研究生就能入职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相比高分和学历,工作单位更看重认知、动手、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储备外,更需要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应该在大学阶段就着重地有目的地培养。”
择业心态平缓
今年正在读大四的小周正处在就业关键选择期,可是她却陷入了两难。“我在一家单位已经实习了两个多月,单位希望我留下,但是这个岗位却不是我最可心的。”小周表示,实习单位为她提供的岗位和自己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对口,但是她自己更想从事行政或人事类工作。“现在也不确定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我想再看一看,也可以找个能给我提供行政岗的单位实习一下再作决定。”
“我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之前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还想再试试。”小赵大学毕业已经一年有余,期间也曾尝试过其他工作,但是他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辞职备考警察。
对于小赵的这一决定,他的家人起初并不支持。“我爸妈和姐姐都希望我有工作了就快点稳定下来,而且他们觉得当警察很辛苦,可我自己不甘心,干别的工作也很难完全投入进去。”据小赵介绍,在考试失利后他曾去一家物流企业工作,但是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并不适合自己,最终还是决定辞职。“我想趁年轻再努努力,反正也不着急就业,如果再试一次还不行的话,我自己也没有遗憾了。”
趁着旅游业升温的当口,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嘉雯在长春市旅游协会得到了实习的机会,如果表现优异,她今后有希望留在这里正式工作。李嘉雯的身边不乏一些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的道路,“我觉得不管考什么,最后都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如果现在有合适的、喜欢的工作就不应该错过。”李嘉雯和同学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在一些招聘软件上看到工作内容挺好,但应聘、沟通后会发现,实际上并不相符。这让她更加珍惜现在的实习机会,“在长春市旅游协会实习,我觉得自己的专业比较对口,在大学学的东西也能派上用场,在这里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未来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多学习技能,多点进步。”李嘉雯说。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择业心态更加求稳,也更趋向平缓,因而‘慢就业’‘缓就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某高校一位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士分析,这种“慢就业”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就一定能有好的平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广阔的发展空间、优渥的薪资待遇,要求较高,但企业能提供的岗位待遇、条件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不匹配;还有一些待遇比较好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竞争激烈,能达到要求的只是少部分学生;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缺少规划、投简历无果,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也有学生首选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是这些城市房价高、定居落户难、压力大,所以有一部分学生慢慢转化,选择到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逐渐往基层选调生转移;当然还有一大部分的“慢就业”是基于更好的就业准备,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主动选择……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竞争压力、物质条件、薪资待遇等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在逐渐转化。因而要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还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联动,同时,也需要大学生们树立理性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努力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