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区域传真·白城

白城市全面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

张磊 摄

本报讯(记者张磊 尹雪)近年来,白城市全面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坚持以国家及省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以造林绿化、草原治理和湿地修复为重点,加快构建农田林网化、道路河湖林荫化、村屯林围化、城镇园林化、草原集约化、荒山荒地全绿化的高颜值生态连通格局。2022年全市完成造林12万亩,村屯绿化美化397个,廊道绿化139.8公里,城市县城新增完善绿地66.3万平方米,湿地修复4.2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9.75万亩,均完成或超额完成2022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

国省试点示范项目带动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水平整体提升。2022年白城市共争取国家和省3个生态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其中:白城市科尔沁沙地北缘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全省四个市(州)排名第一,在全国29个省(区、市)排名第二,项目完成造林3.27万亩、草原治理4.31万亩、湿地修复3万亩;通榆、大安两个省级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林草湿生态连通项目已完成造林1.47万亩,草原治理11.2万亩,湿地修复1.45万亩,绿化公路19公里,面积1620亩,绿化美化村屯30个。2022年6月22日,万宝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批39个草原自然公园建设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被确定为国家级别的草原自然公园。

探索建立林草湿综合治理白城新模式。白城市在探索防沙治沙造林上,借鉴以往经验,结合吉林西部栗钙土、盐碱化土地特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探索节水灌溉、使用容器苗、造混交林等模式,有效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在探索盐碱化草原治理上,根据土地盐碱化程度,探索轻中度、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新模式,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攻克盐碱地治理的难关提供了科学经验;在湿地修复治理上,打破以往采用生态补水、清淤等单一修复治理措施,通过实行生物围栏、围栏封育、人工播种相结合方式对湿地进行修复治理,为湿地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

全力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水平。白城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严格作业设计,所有植树、种草、修湿地块全部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并进行落地上图,实行电子矢量化管理。严格精细管理,工程建设坚持专业化、工程化实施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把“种植关”“浇水关”“质量关”。严格种苗质量管理,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优先使用本地乡土树种、坚持苗木质量标准、坚持使用良种。通过开展精细化施工、管理,有效提高了造林、种草质量,各地共打造杨树、樟子松、沙棘、杨树与山杏混交、文冠果与杨树混交、节水灌溉等样板工程20处,面积1.72万亩。

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白城各地按照植树种草抚育技术规程进行浇水、除草、病虫鼠害预防等后期抚育管理,坚持“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与植树种草和湿地修复经营者签订长期管护合同,按合同约定进行管护,并保持长期连续性。同时,将植树种草修湿地块及时纳入林(草)长制管护范围,严格落实了管护责任。

加强天然林保护管理。白城市把27.9万亩天然林纳入了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管理范畴,共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99万亩,省级重点公益林24万亩,目前已全部按照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保护管理。严格落实天然林停采制度,目前全市天然林已按国家关于天然林采伐的有关规定,全部停止了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天然林地,在项目使用林地上,要求各地严格管理,不占或少占天然林地,保持天然林面积不减少。积极配合省里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全市三个县(市)已将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基础数据上报到省林草局,为编制省级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