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丁江春 记者闫虹瑾)为引导实施主体在保障稳产丰产前提下,规范科学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增强黑土地保护效果,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3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技术模式、实施要点、基地建设、病虫草害防治、远程电子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实施周期从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处理开始,重点环节包括前茬秸秆处理和当季免(少)耕播种。
我省保护性耕作播种环节按照动土程度可分为免耕播种和少耕播种两种类型,根据不同区域条件主推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宽窄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原垄耕作、秸秆覆盖条带耕作等四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有力促进了作物稳产增产与地力恢复提升。
据悉,2019年以来,我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实现“三连增”“三跨越”。2022年,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实现适宜区域全面实施。2023年,全省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3500万亩。2025年,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4000万亩,占全省适宜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