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记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孙艳华

本报记者 吴茗

今年72岁的孙艳华,是通化市委老干部局老兵报告团团长。她身患癌症,与时间赛跑,笔耕不辍,20多年来一直奔走在挖掘抢救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

退休后,喜欢写作的孙艳华构思创作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时,开始接触通化红色历史,并不断认识了一些老兵。有的老兵屡立战功,残疾后回到家乡,却对自己的英雄事迹只字不提,孙艳华一次次被他们的故事所震撼。她发现,虽然通化经历过14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还是志愿军开赴朝鲜的通道之一,但关于这座城市红色历史的记载很多时期都是空白。

当年健在的老兵、担架队员、民工、铁路抢修队员,还有抢救伤员的医务工作者,大多已是耄耋之年。孙艳华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有限的时光里找到他们,把他们的故事和那段历史记录下来。

孙艳华和爱人胡堂林不知道多少次驱车前往通化市各地,查阅、搜集资料,走访抗美援朝老兵、支前工作者等。多年来,先后整理出1万多字、60张图片的报告文学《永恒的动力 不朽的丰碑》,记录抗美援朝中的通化;出版了反映通化红色记忆的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梦想从这里放飞》《军旗的骄傲》《血性碑》《璀璨兵锋》和纪实文学《冰川血山》,完成2部微电影剧本,还将其中2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

她和老伴将自己采集来的历史资料、图片无偿捐献给了通化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并参与展馆筹建;将老兵资料捐给通化师范学院,帮助学院建立“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动员老兵们捐献出战争中的老物件,让纪念馆的藏品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那段岁月,以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无论春夏秋冬,孙艳华“寻兵”脚步从未停歇。跋山涉水、走屯串户,对于一个癌症老人,付出的辛苦不言而喻。已知的老兵访完了,她就到相关单位查档案,接着走访。老伴心疼她,但阻拦不了,便也加入进来。一路上,孙艳华负责采访和写作、编辑出书、制作画册,老伴负责开车、拍照、整理材料等。

孙艳华和老伴在通化师范学院的资助下,先后印制3本画册《军旗的荣光》,记录了通化地区的648位参战老兵。在这条“寻兵”路上,孙艳华找到了一个人俘虏17名敌人、缴获一挺机关枪的伤残老兵邹怀清;挖掘出了老兵刘德厚荣立7次战功,靠着四挺机枪守住阵地的英雄故事;记录下带领114名铁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修铁路、排炸弹、救列车的“铁道卫士”高殿甲;寻访到上甘岭战役中,用广播不断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的朝鲜语播音员孙泰镐……孙艳华先后在通化日报“通化老兵”专栏和政教版发表了130余篇老兵故事和民众支前的事迹,为社会各界作红城记忆报告140余场,让通化英雄老兵故事和民众支前的事迹渐渐被后人熟知。

2021年3月,孙艳华病倒在宣传老兵故事的路上。当被问起“有没有想要停一停”时,孙艳华说:“等到我爬不动了,就能停下了。”

如今,孙艳华的身体仍处于恢复期。让她欣慰的是,在她的影响下,通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抢救老兵记忆、挖掘红色历史的行列中。她本人也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吉林好人”,获评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