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吉林银行发布的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吉林银行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在保持规模、质量、效益协同发展良好态势的同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展现时代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贡献金融力量。
2022年,吉林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五千亿元大关。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5,614.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0.75亿元,增长14.96%,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增幅,进入国内中型商业银行之列。
再看存贷款规模,这对商业银行发展至关重要。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209.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6.22亿元,增长14.60%;各项贷款余额3,799.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2.79亿元,增长9.92%;省内存贷款规模和增量跃升至省内同业首位。
尽管市场环境复杂,吉林银行的资产质量还在进一步改善,风险抵抗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法人口径不良贷款率1.52%、拨备覆盖率151.06%,资本充足率11.63%,流动性覆盖率209.28%,均达到或优于监管要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品牌实力显著增强。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吉林银行位列228位,较上年提升29个位次。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位列45位,综合实力和资产质量稳居东北地区法人机构前列。吉林银行还荣获城商行十佳零售银行奖、CFCA数字平台创新奖、吉林省最受欢迎理财产品等20余项荣誉。
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期内,吉林银行主动让利实体经济,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服务费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困局,累计为企业减费让利4.08亿元,提供助企纾困金额达10亿元。而在实现实体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吉林银行盈利增长水平放缓。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净收入99.26亿元,实现净利润15.40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5亿元。
服务重点领域 助力高质量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作为全省“金融服务主力军”,吉林银行将金融“国之大者”的责任落到实处,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吉林银行2022年年报的最大亮点之一。
一直以来,吉林银行以金融所能、银行所长服务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六新产业”发展、“四新设施”建设,更加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报告期内,该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548.53亿元,运用214.06亿元表外理财资金支持省内发债企业、重点项目。
助力重点项目建设。吉林银行着力发展银团贷款、专项债、债券承销业务,落地奥迪PPE等重点项目银团贷款14笔、114.18亿元,协助申报发行专项债125笔、186.53亿元,认购地方债43亿元。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吉林银行深化与一汽集团等重点产业链客户战略合作,制造业贷款余额491.07亿元。推动“整村授信”“一县一业”惠农贷款和惠农金融服务站落地,涉农贷款余额690.55亿元,其中肉牛产业贷款、活体抵押贷款余额、增量均居全省同业首位。建立“4+3”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发放东北首单碳减排挂钩贷款,绿色信贷余额113.39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77.81亿元。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打造“五专四优”服务体系,落地省内首笔认股选择权贷款,科技创新贷款余额60.1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12.45亿元,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覆盖率33.72%。
助力经济稳增长。吉林银行创新推出“吉速复工专享贷”系列产品,投放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贷款618.52亿元,减费让利约4.08亿元。“两增”贷款余额285.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12亿元,小微信贷继续保持全省同业首位。截至报告期末,吉林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全省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省内金融机构排名第一、户数增长创历史新高,“支小再贷款”使用量省内金融机构排名第一。吉林银行还实行“四免三贴”政策,即对小微企业发放信贷资金免抵押登记费、免押品评估费、免抵押财产保险费、免合同公证费,报告期内累计为小微企业承担“四免”金额1,487.88万元。积极协调人社厅、总工会、省农担为符合标准的企业提供贴息服务。同时,该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协同建设“吉商数贷”线上平台,“吉商抵押贷”“吉商信用贷”“吉政流水贷”成功上线。搭建微服务平台,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线上“一对一 点对点”对接。
释放改革活力 零售业务迈上新台阶
善谋者胜,善变者赢。在为实体经济打造“增长极”的同时,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吉林银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改革变革,重点业务持续突破。
报告期内,吉林银行以“打造域内第一零售银行”为目标,加快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升级,业务发展速度加快,零售业务贡献度不断上升。
从规模和数量上看,吉林银行零售业务的增长率持续上升。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957.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45亿元,增长8.80%;储蓄存款余额2,773.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6.01亿元,增长23.40%。
报告期内,该行加速从基础零售业务向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大零售”方向转变,营收结构持续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吉林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22亿元,较上年增加3.61亿元,增长54.56%;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7.62%提升10.96%,上升3.34个百分点。
此外,吉林银行数字化水平全面升级,也为零售业务转型添加新动能。报告期内,该行积极探索零售业务发展的新平台,从财富管理、生活服务、电商等日常生活场景入手,不断推进手机银行APP发展、转型和升级,构建起具备强大场景支撑的APP生态圈。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手机银行客户总量突破30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5.75%;手机银行交易笔数1,658.01万笔,交易金额4,003.34亿元;线上渠道理财销售金额占比77.76%,新客同步签约率达86%。
夯实资产质量 风险化降取得阶段性成效
资产质量是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在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的同时,吉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截至报告期末,吉林银行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降幅达6.17%,低于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0.33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资产率2.77%,较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降幅13.99%;贷款损失准备余额92.4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4亿元;拨备覆盖率151.06%,与上年基本持平。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既受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与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密切相关。2022年,面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形势变化,吉林银行坚持将风险化降作为“零号工程”,筑牢全面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用风险防控,风险化降取得阶段性成效。
健全完善综合化风险防控机制。源头防控、专业防控、制度防控、科技防控和系统防控多路并进,深入推进信贷体系改革和NGI信管系统功能改造,进一步健全专家审贷机制和差异化融合审批机制,信贷业务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管控。
扎实推进风险化降重点工作。建立逐级包保大户制度,提前介入、穿透管理、提级管控,推进重点大户风险化降和贷款重组。
持续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开展“风险处置巩固年”活动,启动资产保全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行一户一专班,创新不良资产处置路径方法,资产保全工作质效有效提升。
良好的资产质量和坚实的风险抵御能力为吉林银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保障。尽管仍面临不少挑战,吉林银行将继续深入推进资产保全管理体制改革,利用投行思维重组盘活不良资产。提升拨备使用效率,持续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风险资产分类管理,严控新增贷款质量。多种方式化解不良,推动风险化降目标实现。
“我们对宏观经济大盘的稳定充满信心,也对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及风险化解能力充满信心。”吉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银行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金融监管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谱写吉林银行高质量发展、向全国一流城市商业银行迈进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