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2版:要闻

劳动欢歌

本报记者 吴茗

连日来,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勇气,重塑交通版图,构建“一小时经济圈”……

日前,记者驱车赶往工程现场——九台区苇子沟街道。经过一路颠簸,到达饮马河特大桥施工点时,已近8点。

此时,饮马河特大桥的箱梁架设已全部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桥面系施工。不远处,一辆混凝土泵车正在作业,十几位工人在桥面浇筑混凝土。一旁,钢筋工马清贺和工友们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分散蹲在密密麻麻排列的钢筋边作业。

“钢筋是主体建筑的骨架,只有骨骼硬了,建筑质量才有保障。”马清贺说,钢筋工看起来是干粗活的,却是施工中相当重要的一道工序,下料、位置、固定方法都有严格和精确的要求。

马清贺今年51岁,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常年在工地上干活,一年大约有8个月的工期,能挣六七万元钱。“我师傅说,干这行好黑天不如赖白天。我们早上7点上工,晚上6点收工。再晚的话,视线不好,质量没有保证,干活也不安全。”

从跟着师傅勤学苦练,到现在凭借经验掌握了精准的手感,经过20多年的工地打磨,马清贺已经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负责督导的徐猛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局、三公局机电局联合体长春环线项目的一名施工员。他告诉记者,这个工段长34公里,有8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包含混凝土工、钢筋工、木工、杂工等多个工种。虽然日常工作紧张辛苦,但大家都热情高涨。

记者赶到靰鞡草大桥施工点时,已近中午,几位工人正准备收工吃饭。今年50岁的木工张国柱十分专注地支着盒子板。“支盒子板要下到吊框里,很危险吧?”“不危险,有安全带,还会把铁链挂在钢筋上,防护措施到位。”张国柱说,每天早上工长都会开班前会,除了安排一天的工作外,最主要的就是嘱咐大家注意安全。“国家建设这么大工程,投资这么多钱,我们就得精益求精,把这条路建好。”

34岁的张雷在驾驶起重机吊料,虽然岁数不大,却是一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老司机。张雷来自农安县,从工地回家要折腾一上午,但等长春经济圈环线建好后,1个小时就到家了。对于工作的艰辛,用他的话说,“当地人干当地事,起劲!”

李霞是靰鞡草大桥施工段工长,最在意工人安全和工程质量。她带的59个工人晚上有一个没到租住地,她都不放心。她每天在几个工点来回跑,从材料到工人衣食住行都得张罗。1997年,李霞在大连码头拉了第一支施工队,如今干过的活儿遍布大江南北。“国家快速发展,到处都是项目,我们的活儿也源源不断!”

两个项目点走下来,用了近5个小时。采访结束时,中交一航局二公局、三公局机电局联合体长春项目总工程师杜鹏刚介绍,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2条都市圈环线之一,是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促进“长吉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沿着杜鹏刚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幅壮美的施工画卷。建设者们一双双粗糙坚韧的手、一张张黝黑朴实的脸深刻在记者的脑海里。他们辛勤劳作,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也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时近下午1点,工地上,奋战的号子再次响起,应和着设备的轰鸣,在这个春天唱响了一曲“劳动欢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