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推动非遗文化更好走出去

周玉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进一步推动非遗等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让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浩瀚灿烂的文化,铸就了璀璨耀眼的文明。非遗的创造过程始终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为中华儿女构筑精神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质效,对于做好文化保护、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非遗走向世界的步伐铿锵有力,43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这些扎根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东方智慧”,正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交流融合不断深化加剧的今天,必须进一步深度发掘我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做好转化创新大文章,讲好其背后蕴含的动人故事,让这些传承千百年、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与精品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树立正确传播理念,让非遗“火出圈”“走得远”。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行动质效。科学的传播理念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引航器”。要树立“内涵为王”理念,对非遗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找到其文化形态与现代推广及传播业态之间的关联点,创新升级传播手段、运营模式及推广路径等,构建非遗“走出去”的全球传播机制,努力构筑非遗文化资源生发、生产与输出高地,在实现共享传承、创新发展中助力其走得更远。要树立“人才为要”理念,大力培养选拔既具有对外传播能力经验、又对非遗文化有着独特鉴赏理解水平并有志投身其中的专业人才,引导其深入研究非遗国际传播规律和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模式、形式,让其既知道自己有什么,更知道受众要什么,力促在传播中更好打动受众,助推非遗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开来。要树立“走出去”“请进来”双轮驱动传播理念,借文化消费之东风、搭文旅发展之快船,以活动加持、营销助力,持续将国外受众“请进来”,让其置身相关非遗文化发祥地,在听、看、尝、做、买、游等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华非遗的独特魅力。

讲好非遗故事,用贴心形式更好激发国际受众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融通中外,即打开不同文化之间的阀门,使文化之水相互交融。无论是我们熟知的中国书法、京剧、皮影戏,还是相对陌生些的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等非遗项目,它们都是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其背后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文化传承故事。讲好这些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由此了解中华文化、爱上中华文化,是我们推动非遗更好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去帮助受众体悟文化本身的魅力,是引领其走进文化深处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根据不同海外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更好满足其对中国非遗文化的不同需求,使其真切感知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在情感互动、精神交流、思想沟通中品味中国非遗故事,潜移默化地亲近我们的文化,进而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

着力传播手段方式创新,持续扩大非遗国际“朋友圈”。科技改变生活,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非遗国际传播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应在保护非遗文化内核基础上,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等现代互动传播载体具有的公开性、参与性及连通性作用,增强与网友的交流互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时空突破。可以应用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等技术模式为海外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既能“听得见”“看得见”,也能“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应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作,把利于国际传播的部分突出出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我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厚重的文化传播功能,推动非遗“走出去”必须用好这一平台,让非遗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助力民心相通,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