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市组织系统坚持以抓党建为引领,抓组织、抓队伍、抓产业、抓治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立目标 固本强基建堡垒
近年来,长春市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补短板,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提升。
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分解为书记、队伍、产业、民生、治理“五颗星”,细化为22个方面85个评分细项,使得农村党建建有方向、评有标准,2022年全市创建“五星级”乡村党组织92个、“四星级”651个,乡村党组织党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实行重点村分级分类管理。将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等4类村纳入重点村分级分类管理,逐村制定提升方案、细化提升举措,有效补齐短板,推动整体提升。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村级组织阵地综合服务功能。投资近10亿元,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全市209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一厅三室”功能全部完备,文化广场全部配备活动器材。为全市3.5万余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疫情防控、抗灾救灾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常态化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乡村振兴·我承诺我践诺”活动,仅春节期间,就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1.9万余件。
聚合力 铸强基层干部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打造一支可堪乡村振兴重任的村干部队伍,才能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各类政策落细落地落实,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此,长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头雁领航”计划 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村干部选、育、管、备、用各环节,着力培养选拔一批讲政治、本领强、作风硬、口碑好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
坚持底线用人,明确村干部禁入“十种情形”,纪委监委、公安、民政等10余个部门对拟任人选逐个“过筛子”,累计将281名不符合条件人选挡在门外,筑牢“防火墙”。
坚持高位选人,拓宽选人视野,注重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实用人才中选拔村干部,全市村干部平均年龄达48.2岁,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3.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63.2%,比较上届提升4.2个百分点,“项目支书”占比达97%,有带富能力村干部占比达86%,村干部队伍结构能力明显优化。
深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在线下,开展“充电蓄力”大培训活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农”政策等内容,举办培训班16次,培训村干部1万余人,为党员干部铸魂赋能。在线上,开设“兴农大讲堂”载体,每周五围绕乡村振兴实操性业务,对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常态化培训,全民提升推动乡村振兴能力。
强化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从严管,将村党组织书记全部纳入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全面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村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每年对村干部现实表现开展一次县级联审,今年累计调整不符合条件村组干部51人。真厚爱,累计选拔41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有效激励广大村干部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加强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培养。在储上,采取“内培+外引”“柔性+刚性”相结合的方式,推动19.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到村就业创业,提供智力支撑,其中1088名到村任职担任村干部。在备上,出台《长春市后备人才管理办法》,全市2096个村全部按照“一职一备”建立后备人才库,将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在内的1.6万名工作积极、表现优秀的党员群众纳入村级后备人员重点培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储备了“源头活水”。
兴产业 头雁领航群雁飞
新型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纽带,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长春市制定出台《关于实施“经济护航”计划 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1+8”文件体系,从责任落实、任务目标、工作机制、政策激励、发展模式等方面建稳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稳妥推进农村“三资”清理。制定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清收工作实施方案,县级成立清收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对无偿侵占集体资产、未签订合同或显失公平合同等问题进行集中清查清收,全市累计清收集体土地5.6万公顷、资金4.2亿元,解决了部分村集体经济家底薄、基础薄弱的难题,维护了农民利益。
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按照“尊重规律、农民自愿、循序渐进、规范管理”的思路,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倡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市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832个,发展集体产业项目743个,吸纳入社群众10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2021年确定的300个市级示范社集体经济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大大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富能力,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强化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纽带,走出了一条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道路。
探索发展“围城经济”。长春市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围绕城市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建成丰农惠民驿站8个,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全市开发有机蔬菜种植项目679个、乡村旅游项目277个,组建进城务工“施工队”“保姆团”186个,有效推动农村产品进城、城市消费下乡,丰富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拓宽了创收路径。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3亿元,村均收入49万元,同比增长18%。
多举措 乡村治理提效能
近年来,长春市把治理有效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全面强化党对乡村治理的绝对领导,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着力打通服务农民群众最后“一百米”,有效激发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优化乡镇机构设置。按照“6+X”标准化模式设置内设机构,全市乡镇增加事业编制5819个,全市106个乡镇全部实现一个核心管统领、一个窗口管服务、一个中心管治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网络全覆盖,乡镇由“行政末梢”成功转变为“治理枢纽”。
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自发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促进会等自治组织5000余个,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1.6万余个,建立通俗易懂、贴合实际的村规民约2096个,有效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农村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初步形成。
织密乡村治理网格。在屯组网格内,组建互联互助、互帮互促的小组5万余个,通过积分制管理,撬动组内成员做好突发情况上报、庭院卫生整治、邻里纠纷化解等事项40余万个,农民群众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大幅提高。
推动服务下沉乡村。市县两级涉农部门主动上门问需,提供“菜单式”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70余项1268件。2022年,全市新建修建农村公路2200公里,桥涵305座,新建高标准农田52万公顷,自来水覆盖率超过97.5%,改造危房690个,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长春市不断夯实乡村组织基础,建强农村人才队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实施长春振兴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打赢振兴突破攻坚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成和美乡村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