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时,勉励同学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新征程上,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创新创业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有关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创新型人才持续涌现。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源头活水。作为拓宽就业渠道、展现青春精神风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年来一直如火如荼,我们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道路,推动形成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日前,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发关注,参赛学子众多,创新领域广泛,进一步形成了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青年有着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力量,对大学生而言,勇于开拓进取,以聪明才智贡献祖国,以锐意创造服务社会,必将使自己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这些年来,仅在服务“三农”领域,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电商”服务老区人民,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有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破解农民“不会种、不会管、不会卖”的难题,有的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学子们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成果,交出了沉甸甸的青春答卷。同时我们也看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护航,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目前还不同程度面临着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面向未来,需要多方联动,凝聚起强大合力,持续为增强大学生创新活力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厚植土壤、优化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细化各项措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高校应在既有成绩基础上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丰富教育内容、结出累累硕果。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开设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多用案例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创业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内选拔培训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教育实践,同时面向校外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
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强烈的创新创业欲望和自信,既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核心因素,也是推动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并逐步走向成功的内生动力。高校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一是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注重培育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以举办创新创业讲堂、创新创业成功校友进校园等有效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创业之路。二是不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对自身能力进行检验、锻炼,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依靠高校的理论教学平台,还需要搭建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搭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依托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等场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创新创业训练;利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导师制”,吸纳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实操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以实践锻炼帮助大学生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三是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与校外专业孵化机构深度合作,助推项目落地、发展;开展创业沙龙,邀请企业家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分析和辅导;定期组织项目路演,做好创新交流、新产品展示发布等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和孵化场所,构建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