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绽放光芒

张丽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好地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建立精神家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学校应进一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铸魂工程”的深刻含义,牢记传承使命,在青少年心灵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绽放更加耀眼光芒,助力培养更多拥有中国智慧、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善于传播中国价值的时代新人。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系统、可持续,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专门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为青少年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抓牢课程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前提。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识、更好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为重点,深入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系统研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特色课程和相关教材,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特长、当地文化特色等,区分层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课程设置。中小学校应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科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高等学校应结合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发展实际,探索通过与名家、大师、传承人共建工作室等形式,建立教学、研究、传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研究平台,实现文化研究、技艺传承、教学改革、现实体验、文化解读等方面内容一体推进,同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等形式,不断拓宽其覆盖面。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提升教学教育质效的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抓住师资建设这个“关键点”。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力量,决定了教育的品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闪耀光芒、焕发生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教育能力至关重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广大教师应着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更好融入到课堂中,并通过参与培训、主动学习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持续拓展相关知识面,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在精通、信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着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还要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更好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各级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帮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一支学教结合、知行合一,兼备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队伍。

用好信息科技这个“助力器”。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同时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和形式,以及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展现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趣起来,更好地直抵人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因此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好相关活动方案,将文字、声音、音乐、画面等融成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情景化,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好更深入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和内涵,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虚拟平台开设网络公开课,促进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营造全时空的文化教育环境,增进青少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引导其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