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通化市成功获批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城市,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一直以来,扎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通化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抢抓创建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有利契机,把牢政治方向、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安商惠企下实功
坚持把“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创建工作作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性工程,通化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持续迸发。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一办六组”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制定、任务分解等工作。完善“领导+部门”帮扶机制,成立市县两级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打造“企业家之家”,全方位为民营企业提供政企沟通、政策咨询、法律维权、金融支持、经贸合作等服务,推动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制定《通化市创建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工作方案》,构建“1+6+N”工作体系,明确实施红色通商培育、荣耀通商关爱、产业升级助力、营商环境培优、健康发展护航、品牌商会建设“六大工程”、30项重点任务。
强化推动落实。实行“每月调度、季度督查、半年通报、全年总结”工作机制,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下基层、入企业、访民情,协调解决制约促进“两个健康”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120余个。
扶商助企出实招
坚持扩量提质并重,通化市实行产业带动、平台集聚、政策赋能、要素保障、专班推动“五项举措”,助推民营企业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全面实施“十大培育提升行动”和“八大服务保障工程”,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支持民企开放合作。紧抓通化与台州、长春对口合作机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入开展对口交流活动,推动部门常联系、县区常互动、企业常走动。持续深化与台州对口合作,明确项目共建、园区合作等7个方面的29项重点任务,推动万通药业、茂祥药业、力神保健品与椒江海正药业、参源贸易、台州宝柏塑业、浙江普耐姆塑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与长春市开展对接合作,推动通化云岭野山参等企业与长春高校签订一批合作协议,万通药业与长春4户企业开展 OEM合作,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搭建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70余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资本链“五链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亲商重企求实效
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积极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家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大胆发展,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
建强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入民营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实施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制定企业家队伍培育计划,持续开展“进名校、走名企、访名家”活动,累计培训企业家1200余人次。实施“七个一批”培育举措,建立新时代企业家人才“储备库”,成立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着力打造一支以“十名领军、百名骨干、千名创星”为标杆的优秀新生代企业家队伍。目前,全市拥有新生代企业家108人,占纳税百强企业的44%。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举办四届“企业家节”,表彰评选功勋企业家、杰出企业家、优秀新生代企业家51名,发放奖励资金2525万元,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建立“英才卡”“法人卡”制度,为企业落户和人才安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
引导企业家履行责任。坚持政治坚定、品行端正、业绩突出、社会认可的选人标准,推荐562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和民营企业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组织市、县143名企业家与37个边境村结对共建,探索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新模式,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66亿元。
护商稳企办实事
坚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营商环境、像守护健康一样建设营商环境,通化市全力打造审批流程最优、法治保障健全、服务便利高效、要素支撑完备的一流环境,让广大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
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制定《通化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规范行政审批事项392个,在全国首创一市两区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模式,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审批服务质量、政务服务热线接通率、承诺办理时限压缩率均居全省前列。全力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推行服务企业“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市本级政务事项进厅率达98.25%,全科无差别受理率达82.5%。实行“首席事务代表”“收件即受理”“政务服务办事无休日”制度,55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办”,266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容缺办”,全市政务服务时限平均压缩74.14%。
打造利企惠企的营商环境。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各类经济活动“非禁即入”,企业开办实现“一表申请、一窗领取、一网通办、全程免费”,累计为3518户企业节省刻章费用123.13万元。30项常用办电业务实现“一次都不跑”,为小微企业节省办电成本900余万元。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多评合一”机制,主要审批事项平均用时压缩75%以上,在线审批率达100%。
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深化政银企对接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施“千名学子归巢计划”“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引进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共1766名到企业挂职服务。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深化“府院联动”,推行包容审慎执法,成立东北地区首个法院“智能化破产平台”,有效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组建市县两级司法释明服务中心,打造诉前引导、诉中辅导、诉后疏导全流程服务模式。动态调整联合抽查事项清单,推动72个领域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帮助587家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高水平创建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城市,通化民营经济持续焕发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