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区域传真·江城

追寻城市印记——

传承文化脉络 留住城市记忆

吉林文庙之春。赵阳 摄

吉林文庙大成殿。

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赵阳 摄

吉林机器局遗存建筑。赵阳 摄

城市记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革命烈士纪念塔。

坐标 吉林市博物馆

坐标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坐标 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

坐标 吉林文庙

坐标 吉林机器局

坐标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坐标 乌拉三府

坐标 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坐标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

坐标 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

写在前面

吉林市是一个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城市。一座座博物馆和各类古建筑、老建筑等历史遗存串联起这座城市的文脉,像滔滔不息的松花江水,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史前文化在这里留下印记,满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中国最早京剧科班创办者牛子厚在这里成就大业,世界最大石陨石在这里降落……如今,文物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城市的文化基因里继续书写着城市记忆。

连日来,记者跟随吉林市“追寻城市印记”系列采访小组,探访这些古迹和遗存,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中,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厚重历史的更迭与变迁。

踏上“追寻城市印记——博物馆”之旅,在历史遗存里溯源。从吉林陨石陈列、牛子厚与京剧艺术展到吉林明清船厂博物馆,再到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吉林市的博物馆正在用一件件珍品,镌刻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印记;吉林市现有的2181处各类文化遗存,无不彰显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

踏上“追寻城市印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旅,在文脉传承中延续。走进吉林文庙,眼前是殿宇轩昂,红墙黄瓦,石雕龙柱,古树苍翠,光影间映照着江城的古往今来。走进吉林机器局,看到的是洋务运动在东北地区的第一座兵工厂、近代第一枚机制银元诞生地,院子里藏着往昔的辉煌和荣光。走进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灰陶扑满、飞天纹滴水等文物保留了当时的社会印记,而其他遗存和文字更让人了解了完颜希尹的传奇一生。

踏上“追寻城市印记——红色文化”之旅,在峥嵘岁月里重温。走进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聆听讲解,参观老照片和烈士遗物,重温一段段鲜活、感人的历史:魏拯民、张玉珩、李世超、李红光……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有舍生忘死、惊心动魄的光辉事迹。走进磐石市博物馆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发现这里竟是我省33个革命老区之首,内心倍感骄傲和自豪;徜徉在红军医院、红军密营、红军指挥所等处,无不唤起对磐石人民前仆后继、共赴国难那艰苦岁月的回忆。

承载与存留、拯救与保护、追溯与见证,这对一座城市来说,就是保留城市的文脉,标注下城市的色彩。底蕴深厚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有记忆,有乡愁,也必将拥有更加蓬勃的未来。

博物馆之旅

回溯历史里的城市瑰宝

“现在请大家欣赏清青花缠枝莲纹赏瓶。这是一款敞口赏瓶,长颈,球腹……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典型光绪官窑瓷器。”在吉林市博物馆里,讲解员详细解说着每件文物。

走进吉林市博物馆,恰逢正举办“博物馆日”的主题活动。身着汉服的讲解员,在博物馆两侧楼梯上分列两行,手执折扇缓缓走下。伴随悠扬的音乐,讲解员讲解着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为观众打开了解读历史、品鉴文化的窗口,让大家的眼珠都跟着转了起来,仿佛文物在一瞬间“活”了起来。

吉林陨石陈列、牛子厚与京剧艺术展、吉林市历史陈列……说起吉林市博物馆的各类展览,江城人大多能如数家珍。吉林市博物馆成立于1962年,1978年与吉林市展览馆合并,使用吉林市展览馆馆舍。1990年与新成立的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合署办公。2009年,又扩建了14450平方米的新馆。

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往往是吸引广大文史爱好者的独特内容。从今年“博物馆日”开始,吉林市博物馆新推出“馆藏老银发饰展”“晋祠博物馆馆藏赵铁山精品书画展”“邮票里的吉林印象精品邮票展”等诸多精彩活动,成为吸引游客打卡和学龄儿童观摩的亮点。他们在一个个展馆间穿梭观赏时,阳光透过楼顶的天窗洒进来,映照着一张张活力十足的面孔,仿佛在呼吸之间,古代与现代、传统与传承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领略江城大地满族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吉林市的文化年轮早已嵌入了满族文化的纹理。近日,记者走进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深厚渊源,领略了江城大地满族文化的“前世今生”。

走进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天然巨石,其上端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铜雕海东青,象征着满族的传统放鹰捕猎活动。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成立于2009年12月,馆址坐落于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路47号王百川居宅旧址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东北地区目前保存最好、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典型东北民居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馆长张寒冰说。

“在这里,可以看到满族先民的生活习俗,能驻足体会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建厂造船、置将军、设省会等一个个历史名词背后的史实。”据张寒冰介绍,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3件套。展馆以大量的文物、文献、珍贵的照片以及相应的辅助展品,概括反映了吉林市从南北朝(420-589年)至今的满族发展历史,再现了昔日满族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娱乐和祭祀活动等文化和风俗。

当历史的尘烟散尽,能汇成历史长河的,就只有那一个个记忆符号和一件件真实和还原的物件,生动、鲜明地勾勒着勤劳质朴、刚烈豪放的民族形象。

追寻吉林明清船厂遗踪

在吉林市丰满区阿什村附近,有一栋平房,门上悬挂着“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木质牌匾。走进陈列馆,墙上悬挂着记载明清船厂、吉林城发展史的文字和图片。

“500多年前的吉林市,是东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明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把吉林当作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联系的纽带,专司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官兵、粮草的转运站。”讲解员介绍道。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太监亦失哈率千人,乘大船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正式建立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明朝皇帝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共分为“明代船厂”“清代船厂”“船厂与吉林城”三部分,用大量古地图、造船场景沙盘、历史文物详细介绍了明初在吉林造船的历史背景和刘清领军造船的经历、清代吉林城的修建,以及清朝年间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吉林船厂所发挥的作用等诸多内容。

在蜿蜒北流的松花江上,吉林这座依江而建的城市,至今仍承载着历史的脉脉余温: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勇武、船工匠人伐木造船的坚忍、戍边将士寸土必争的忠贞……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抺不去的精神印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旅

品味吉林文庙的儒风雅韵

漫步在松江东路,凭水临风,南北尽是一派现代气象。而当脚步踏入吉林文庙的那一刻,时间似乎放缓了;推开厚重的大门,闹市隔在远方,而游人已抵达历史深处。

吉林文庙坐落于松花江畔,以建筑年代早、建筑等级高、保存完整而著称,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朱红墙、琉璃瓦,文庙安静地矗立在古柏苍松之间。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三大主体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辅助性建筑呈对称状排列,四周红墙环绕,正门前为照壁。三大主体建筑构成三进院落,红墙黄瓦,殿宇轩昂,配饰雕琢无不精工,屋脊、吻兽、藻井、斗拱、彩绘,皆是我国古代建筑高超技艺的体现。200余年过去,屹立在院中的文冠古树苍翠依旧,既映照着吉林文庙的古往今来,亦是学子们向上求索的见证。

“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继位。为促进文化融合,他一纸诏令,钦命在东北修建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吉林文庙开始了他数百年的兴衰故事。”讲解员介绍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为国之大祀,第二年,吉林文庙得以大规模扩建,宣统元年(1909年),扩建后全新的吉林文庙傲然于世。

讲解员说,去年,吉林文庙与市测绘院启动了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古建筑的布局、形制、梁架结构和建筑构件尺寸进行全面测绘,并通过激光扫描、多图像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对古建筑群进行全面记录。届时,整个文庙建筑群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档案,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获得“永生”。

寻找历史记忆里的辉煌往昔

在吉林市昌邑区青年路南侧,有一座青砖围成的院落。院子转角处的二层小楼像是护院的瞭望塔,表明院落的不同寻常。门前立着一块文保石碑,上书“吉林机器局旧址”。

青砖、旧墙、老房子,一踏进这地界,那些沉淀在历史记忆中的工业往事就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据了解,在清末著名的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东北唯一的兵工厂,这就是吉林机器局。

1880年,钦差大臣吴大澂到了吉林。他为了抵御沙俄进攻,上书皇帝后于1881年破土动工兴建吉林机器局。两年后,机器局建成投产。在吉林机器局的展馆内,记者见到了一块吉林机器局的界碑,那是后来修路时被人发现的。

据说,吉林机器局规模最大的时候占地29万平方米,现在保存的院子只有2.2万平方米,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吉林机器局在最辉煌的时候,还建立了一个制币厂,在这里诞生了近代第一枚机制银元。这是吉林制币之始,也是中国机械制银币之始。2007年5月,吉林机器局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原貌修复、景艺交融、动静相伴、天人合一”的修缮设计思路,2010年,吉林市在对吉林机器局旧址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建设了艺术中心,成为艺术家交流、创作的基地。现在的艺术中心3号馆就是当时的东北第一家近代教育机构——“表正书院”所在地。这里,曾经为机器局培养大量近代科技人才,被誉为东北的“京师同文馆”。

探寻完颜希尹的世间印记

走进舒兰市小城镇马路村大松树屯,由东而西两道峰蜿蜒而下,环抱成巨大山谷,大片墓群依山而建,隐藏于茂林深处,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完颜希尹神道碑,正反两面阴刻2800余字,记述了完颜希尹一生功绩。是研究完颜希尹生平业绩及其家族,乃至金初宋金、辽金之间战事和相关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讲解员介绍说。

据介绍,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分为5个墓区,墓区内共有7组石雕刻物,每组石雕刻物都由成对的石人、石羊、石虎和石望柱构成。

回溯历史,完颜希尹一生的功绩历历在目。他年轻时便跟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他精通兵法,屡立战功,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战斗,最终协助完颜阿骨打成功建立金国。

在金朝建立后,完颜希尹经过潜心研究,依据汉字和契丹字的特点,结合女真人的语文习惯,创制了女真大字,结束了金朝没有文字的历史,因此他亦被尊称为“女真仓颉”。

缓步走在林间的木栈道上,耳边鸟语虫鸣,一路静听解说员讲述着完颜希尹的生涯,一会儿便来到了陈列馆。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灰陶扑满’,它顶部的长方形孔是投钱孔,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存钱罐,是古人用来存铜钱用的。在它旁边的是铜熨斗,是古人熨烫衣服的工具。”在完颜希尹陈列馆内还陈列着石人头、飞天纹滴水等,这些文物留存了当时的社会印记。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内外金代遗存中唯一保留布局较完整的女真大贵族家族墓地,也是国内外金代陵墓中石雕刻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

感受清代建筑群的文化魅力

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现有诸多文物、古迹遗存。

乌拉街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萧慎族就在此地建造了以半穴式为主的建筑形式。今日乌拉街的“三府”,是现存老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朝官宦人家的私宅,分别为“魁府”“后府”“萨府”,合并称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

走进位于乌拉街镇政府西侧的“魁府”,青砖灰瓦刻画着清朝时代的印记,正房坐北朝南,左右两侧各有两排厢房。乌拉街满族镇副镇长付双介绍:“这里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晚清地方显贵王魁福的私邸。魁府作为一座硬山顶、抬梁式的青砖瓦建筑,是乌拉街乃至整个吉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清朝民居之一。”

“‘后府’始建于1881年,是打牲乌拉衙门第31任总管赵云生的府邸。”付双说,后府原是乌拉街镇气势最为宏伟华丽的宅院,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

“萨府”处于乌拉街镇的东南角上,保存基本完好,因坐落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之南,亦被称为“前府”。“萨府以南北方向为轴,整体建筑布局左右对称,其中,青砖小瓦、磨砖对缝、飞檐翘脊、灰瓦屋面,极具清代满族风格。”付双说。

目前,乌拉街“三府”均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乌拉古城中的人和事都杳然而去,历史却以它特有的方式留下刻痕,时间的流淌让这片土地诗意盎然,至今能令人静静回忆着那个荒城飞野雉、金笳已罢吹的遥远年代。

红色文化之旅

追寻红色印记里的激情燃烧岁月

“烈士长存同朗月 英灵永在共清风”。日前,“追寻城市印记”系列采访小组来到位于吉林市北山公园里的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近红色记忆的守护者,致敬缅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重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纪念馆始建于1954年,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馆三部分,占地15995平方米。烈士陵园正中矗立着抗战时期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烈士的铜质雕像,两侧安葬着400多位革命烈士和因公牺牲的革命干部、军人。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先后参观了魏拯民纪念馆、抗联英烈展厅和江城英烈展厅。魏拯民纪念馆是抗日名将魏拯民烈士的专馆,事迹展分“求索与成长”“奔赴抗日前线”“转战长白山”“丹心映山红”四个部分;抗联英烈展厅陈列展出了16位出生或牺牲或战斗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联将士的事迹;江城英烈展厅则陈列展出了12位在解放吉林、抗美援朝、建设吉林及和平年代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的事迹,表达了江城人民对革命先烈无限的缅怀之情。

通过聆听讲解,参观老照片和烈士遗物,记者重温了一段段感人的历史:魏拯民、张玉珩、李世超……每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有舍生忘死、惊心动魄的光辉事迹。他们所展现的精神,穿越时空,让参观者受到庄严的精神洗礼。

铭记革命烈士英雄事迹

从磐石市区向西行20公里处,有一座红石砬子山。那里山峦起伏,林深叶茂,风光秀丽,是著名抗日将领杨靖宇将军领导的南满游击队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创建于1932年,是杨靖宇所带领的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1933年初,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南满游击队以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与日伪军展开了数次反击斗争,缴获大量武器和弹药。

“之所以在此建立根据地,主要原因是磐石的群众基础好。人民群众修理武器,农耕生产,纺织衣物等,多方支援前方将士,使东北抗联部队得以发展壮大。”据解说员介绍,游击队在战斗中越战越强,以红石砬子山、玻璃河套为中心,形成了广阔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

2022年,吉林省抗联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发现3000多处抗联相关遗迹,红石砬子成为国内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

这些遗址,记录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带领磐石人民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战斗历程,也留下了杨靖宇率领的红军南满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足迹。

重温抗联密营的红色峥嵘岁月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踏上“抗联精神传承线”,走近红色记忆的守护者,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走进密营遗址,除了鸟雀啼鸣以及树叶间摩擦的沙沙声,再无一丝声响。

“南有井冈山,北有蒿子湖。20世纪60年代,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蒿子湖密营被确定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秘密营地和战迹地。作为重要营址,杨靖宇曾在这里打了多次战役,巧妙的战术常常能出奇制胜,打得日军团团转。”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馆长吴艳滨介绍。

向前走去,是一颗高大却有一些倾斜的青松,树干旁有一口落满灰尘、黑乎乎的锅灶,灶台与树相连。“这是青松灶,旁边的中空树已经有200多年树龄了,这棵树就是当年将士们做饭藏烟的地方,它现在依旧活着。因此我们都会讲‘杨靖宇精神不倒,树还活着’。”青松灶是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的一处遗址,讲到此处,吴艳滨很是欣慰。

“自1938年以后,抗联部队继续往深山中撤退,这时候的密营就已经不是根据地了,就是一个秘密的隐蔽场所。”吴艳滨说,1940年2月25日,5天粒米未进的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在三道崴子的密林里,一场殊死激战之后,壮烈牺牲。

铁血军人,丹心一片。长满青苔的碾盘,昭示着抗联战士以橡子粉果腹的困苦;半地下结构的地窨子,告诉我们抗联战士躲避日军空袭的艰难……黑土地上不见英雄的身影,却处处都是英雄的印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