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社会

文化润泽端午节

本报记者 吴茗 韩玉红 于悦 马贺

省级非遗绳编传承人徐晓雪编织的五彩绳和小粽子每年都在与时俱进,更新编法和线绳材质。 (徐晓雪供图)

公园里的端午活动丰富多彩,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活色生香。 本报记者 韩玉红 摄

在端午活动中,李沐阳小朋友做了两个龙舟模型,送给社区孤寡老人。 本报记者 马贺 摄

亲手制作团扇、香囊,让这个端午节更有意义。 小虹 摄

长春市德苑公园里,举行包粽子活动,慰问辖区老人。 本报记者 马贺 摄

市民在长春市天香公园的端午活动中体验传统投壶游戏。 本报记者 韩玉红 摄

端午节内涵厚重,文化传承绵延千年。 本报记者 马贺 摄

端午,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而绵长。在端午当天,人们包粽子、挂菖蒲、戴香囊、沐艾浴、赛龙舟……端午节虽没有春节那般宏大的场景,却也将丰满而厚重的文化传统,融入到节日的热闹和忙碌中。

在人们眼中,端午是一杯陈酿,藏着久远的芬芳;端午是一卷乡愁,有着儿时的味道;端午是一份情怀,描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底色;而在生活日益美好的今天,这些有关端午节的香气、色彩、情结、民趣,更加活色生香。

镜头一 难忘的香气

对于武常芹来说,端午节是有着浓郁香气的。

6月21日,虽说离端午节还有一天,但端午的气息已经弥漫于早市里。逛了一圈儿,武常芹买了两把艾草、一捆粽叶、一篮咸鸭蛋,还有大枣、葡萄干等食材。回家的路上,看见有卖香包、葫芦、五彩线饰品的,武常芹又仔细挑选起来。

武常芹家住长春市武汉路附近,今年71岁。说起儿时的端午节,记忆里浓浓的香气让武常芹至今难忘。

“农村的端午,是在门前挂起艾草的那一刻拉开序幕的。端午节一大早,老姨总会带着我和弟弟上山采艾蒿。在农村有一种说法:在太阳没露头的时候,用艾蒿泡水洗脸,不招蚊虫。和老姨采完艾蒿,回家用艾蒿泡水洗脸,然后把剩下的艾蒿用彩线捆成一捆,再把母亲做的彩纸葫芦和香包系在一起,挂在门旁。五月初五正是仲夏之初,鲜花开满了山野,馥郁甜香,老姨领着我俩采了艾蒿,还会采好多花,各种颜色,各种香味,回家把花插在瓶子里,特别好看。这时,一股粽子香飘进里屋,母亲在外屋忙着煮粽子。粽子有江米的,也有大黄米的,里面的馅儿更是丰富,有大枣,有红豆,有蜜饯,母亲还会在煮粽子时一起煮上几个鸡蛋,剥了皮的鸡蛋白白嫩嫩,还散发着一股粽子的独特香气,那时觉得过端午节太开心了。”

一边和记者聊着端午节,武常芹一边娴熟地包着粽子。“过端午是民间习俗,更是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就像这包粽子一样,母亲教会了我包粽子,我又教会了女儿包粽子,如今我外孙子也会包粽子,这就是传承。”武常芹说,儿时的端午节里,大人们忙着打扫屋子,挂艾蒿,做好吃的,孩子们戴着五彩线和香包在外面玩耍,那时人们期待着五谷丰登,生活富足,这些美好的愿景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传承下来的端午习俗、端午文化,在新时代里更加蓬勃丰盈。

镜头二 缤纷的色彩

公园里的汉服表演、社区里的包粽子活动、石溪河上的龙舟大赛……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惊艳着节日里的人们。

汉服巡游、汉服走秀、吟诗联句、古典舞、古筝表演、民俗体验、赏花游园……6月17日,在满园飘香的长春百花园内,一场古风古韵的汉服主题游园活动让市民沐浴在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之中。百花园管理所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巧手缝香囊、拴五色丝线、画额点雄黄、习投壶射礼、非遗拓木画等端午民俗活动,增加了市民们的游园乐趣。

6月19日,在天香公园,首届“粽情端午 爱满天香”迎端午主题文化活动正在进行。大家通过诗、歌、舞、乐等节目形式,沉浸式体验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活动中设置的趣投壶、佩香囊、包粽子、写福卡等一系列情景式体验环节,让市民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同日,在长春公园里,“芍药芬芳 邀你相约”系列主题活动之“情系端午节 文化共传承”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与。活动现场不仅为市民科普悬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放风筝、饮用雄黄酒、吃粽子等端午节传统习俗,包粽子大比拼的环节更洋溢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长春公园技术工匠还现场制作了端午节题材的面塑和糖人赠送给现场观众。

6月19日上午,由长春市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刘健军敬老爱心志愿者联合会承办的“迎粽情端午 育传统美德”端午为永昌街道辖区内的孤寡独居老人送粽子志愿服务活动在长春德苑正门广场举办,伴随着强劲的鼓点,身着盛装的舞龙队快速游走,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人群的上方翻腾起舞,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样的表演,感觉端午节的氛围比以前更浓了,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节追随着舞龙、舞狮队伍欢呼雀跃的场景。”正在公园遛弯的市民张先生看到舞龙表演立刻驻足观看,他兴奋地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眼前的欢乐时光。

“端午节历来有以舞龙、划龙舟、佩戴香包等方式来寄托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美好意愿的习惯。今天在活动现场,除了舞龙外,我们还进行了包粽子等活动,公园明德堂的直播间也全程跟踪直播我们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为市民朋友送去端午祝福,也让更多的朋友们看见我们,加入我们。”敬老爱心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刘建军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举办类似的活动庆祝端午节的到来。“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包2000个粽子送给辖区的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前期活动筹备时,把包粽子、献爱心的消息告诉志愿者和居民,大家都踊跃报名,不到一天时间就集齐了百余人,大家提前准备了粽叶、泡好了糯米,你看,大家包得多起劲啊!”

在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延寿社区,“巧手生花·喜迎端午”活动让居民有了别样的端午体验。在团扇制作活动中,社区邀请专业老师讲解如何制作永生花团扇,并一步步指导居民操作。居民纷纷大胆构思、精心设计,动手制作着属于自己的端午团扇。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把把精致的永生花团扇诞生了,大家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并合影留念。

端午前夕,在白山市靖宇镇富贵园小区举办的第一届“睦邻节”上,“重头戏”包粽子比赛竞争激烈,8位代表一上场就铆足了劲儿,只见他们十指翻飞,不一会儿就包了一大盆。在“百家宴”品鉴区,居民大厨亲手烹饪的各色佳肴色香味俱全,引得不少小朋友垂涎欲滴。在现场,还有剪纸、乒乓球赛、精彩歌舞等环节让居民乐在其中……居民王大娘说:“这个端午节,有吃有玩有乐有看,真热闹!”

6月21日上午,在双阳区石溪河,一场精彩激烈的龙舟大赛正在上演。随着发令枪倏地响起,一排排整齐的龙舟犹如利箭脱弦,一时间浪花飞驰,龙舟上的鼓手击鼓铿锵有力,震天鼓声响彻平日静谧的石溪河,队员们同频划桨、奋楫争先,岸上观众掌声、呐喊声不绝于耳。这场精彩的节日赛事,是双阳区举办的首届学子杯“清凉夏日·粽情竞渡”活动,在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双阳、享清凉、度端午,推进双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镜头三 非遗里的传承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端午节内涵厚重。在节日里,我省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致敬中国传统文化。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绳编第四代传承人徐晓雪用一双魔术般的巧手,将一根根普通的线绳编织出了大千世界。走进徐晓雪的工作室,满墙各式材质、各种颜色的线绳,是她的工作中,更是她的毕生至爱。每年一到端午节前夕,徐晓雪更加忙碌起来,找她编五彩绳、端午粽子挂饰的人络绎不绝。

作为非遗传承人,徐晓雪贵在年轻,有想法,有活力,而且曾学习平面设计的经历给了她在绳编道路上更多启迪。今年徐晓雪在配色和编法上又加以创新,“从8股绳到10股,编得更细致了。改用幻彩线材后,也可以更加精致闪亮。”

这些年,徐晓雪做的最多的事除了编绳,就是教学。把宝贵的非遗技艺用自己的讲解传递给更多人,才是她心底的责任担当。端午前夕,徐晓雪马不停蹄,在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系列活动中,她的作品吸引市民驻足欣赏,大家纷纷带走既能装饰又有端午美好寓意的五彩绳;在长春市紫盈社区,徐晓雪作为长春市妇联聘请的导师,以端午五彩绳的编织为启蒙,为40位女性朋友传授了就业技能;在长春市汽开区第一小学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徐晓雪教孩子们编了五彩绳、小粽子,让大家第一次戴上了自己的作品过节。

在长春市宽城区举办的“国潮端午”文化主题活动中,央视新闻的镜头让更多人见证了徐晓雪的技艺。一位学员感慨地说,“跟晓雪老师学习了绳编后才更深刻地理解,机器编织的五彩绳、小粽子,和纯手工编织的精细程度是不可比的。晓雪老师作为成手还要编一个多小时,我们新学的要编大半天,但这门手艺真的值得学!”

省级非遗项目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毳最近也在忙着制作端午作品——一幅25×30厘米的鱼皮画,展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这幅作品将用于在青少年研学过程中的教学讲解、展示,“主要给孩子讲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文化,设计理念和寓意是想告诉孩子们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共同奋斗才能夺得团体荣誉。”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易于被孩子们上课时接受,徐毳在传统鱼皮画的基础上,将赛龙舟作品制作成彩色的,视觉上更加美观,又保留了鱼皮画的传统精髓。目前,查干湖鱼皮画制作技艺不仅在松原有固定的研学场所,长春等地的中小学生也可以感受和学习非遗技艺了。

省级非遗项目贾氏编织的传承人贾春红用五彩斑斓的线绳,钩织出了可爱的小粽子卡通形象,镶嵌上了“萌萌哒”大眼睛和小帽子,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赋予了现代气息。省级非遗项目张氏布贴画的传承人张玉新制作了两幅端午节题材的布贴画,作品中的“葫芦、祥云、艾草”在传统文化中有平安、福禄吉祥的寓意。

端午节里,我省一大批非遗传承人纷纷通过自己的技艺传承经典,并与时俱进地结合现代元素,让非遗在节日里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心里,走进千家万户,装点了节日,也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