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相文雅)近年来,和龙市示范区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组织优势,在强组织、建阵地、促发展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通过“三项举措”让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迸发出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强主导、助参与、筑牢基层治理“组织链”。强化组织领导,5名市委常委牵头包示范区镇,32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示范区各村,创新开展三级书记对镇、对村、对户“画像”,精准瞄准影响乡村发展的困难瓶颈,落实“自选动作”,提升示范区内乡村治理建设能力,示范区农户联系人主动下村入户精准画像,每月开展至少1次帮扶工作;引导群众参与,以对村画像为基础,先后2次组织各村重修村规民约,将村民记得住、有认识、能支持的条目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当中,提高群众自身约束意识,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人员参与乡村治理,优化村民自治架构;做好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推进“道德银行文明”积分制,涵盖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8方面90个子项,制定“爱心超市”等奖惩制度,引领村庄文化、村民文化导向,2893人参与“爱心超市”兑换,用好“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工作载体引导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累计完成创建3360户,占常住农户9%。
抓宣传、革陋习、打出基层治理“组合拳”。强化阵地建设,加大示范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建成文化广场4928平方米、文化活动室56间、图书4.6万册,大力开展歌咏比赛、戏曲下乡、电影展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各村“文化墙”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等,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精心制作移风易俗标语口号、微电影等宣传资料,通过宣传栏、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广泛传播,形成广泛的宣传声势,组织开展面向群众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17次、普法活动49次;推动文化下乡,发挥文艺、戏曲对“移风易俗”工作及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持续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等135次活动,动员群众组织各类文艺队伍,成立镇兴村象帽舞协会、龙门村民族表演舞团、卧龙村圆鼓舞表演团、和兴村吹箫表演队、太平村二人唱表演队等74个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业余文化组织,2022年举办“村晚”等大中型文艺活动17次。
抓载体、创机制、深化基层治理“新效能”。推行“网格化”,划分284个网格,坚持选优建强管严、关心关怀激励的原则,建设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骨干队伍,实现了从“无人治”到“有人治”的转变,优先为示范区配强网格长、网格员、驻村辅警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5起,探索“十户一组”管理模式,在17个示范村建立201个小组,分区划片,推进院落、居室、村部、村公共区域干净整洁,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再上一个台阶;抓好村民自治,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各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倡导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搞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完善村民民主恳谈、议事、听证、评议、咨询等工作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流程,两次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热情,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发挥带动作用,加大乡村“好人”和道德模范选树力度,通过群众推、村里找、大家评,把群众身边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真实感人的典型推向前台,发掘和宣传“和龙好人”事迹30人,开展文明村、法治村创建,4 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东城镇光东村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村获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州级以上文明村占比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