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科教卫

新时代追梦人

——长春理工大学“挑战杯”金奖团队的故事

刘良睿 樊嘉元 本报记者 张鹤

在长春理工大学,有这样一群无限热血的年轻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奋力奔跑,他们以《全“芯”未来——智能多光谱成像芯片》项目摘下了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组金奖。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时代的追梦人。

阻碍重重迎挑战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与普通科研比赛不同,要求参赛团队不是单纯的科研人员,而是要将自己代入到一个创业者的身份,从多方面考量项目的价值性。

创业竞赛对参赛者的要求是很全面的,而长理的这支团队很多人却都是同一个领域。比赛初期,团队并没有抓住“创业”这一核心关键,上交的参赛作品只是一篇极具专业性的学术论文,而这对于非科研领域的评委来说,看不到未来投资的前景。

“要想在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之后的投产环节率先取得成果。研究怎么把芯片变成产品,怎么去让它生产出来。”团队中主要负责投产的李腾解释说。

但是投产又何谈容易。智能多光谱芯片可以应用的方面极其广泛,其本身拥有类似于摄像机的功能,所以在成像方面比一般的手机更加优秀,可实验的精密条件却远不是现实能比的。

“以项目中的光谱智能芯片为例,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使它在手机里成像,涉及到了一个算法的问题。在实验室我们要求精确,一个算法可能要5分钟,而现实中客户并不能等5分钟,因此,必须将算法简单化,同时还要保证精确度,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负责算法的王禹说。

像芯片这样的高尖技术,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团队仿佛是盲人摸象,每一次都是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起色,可投影到光刻机上却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又要重新开始查找测算问题,然后再重新投影,如此循环往复。

路途虽远要达到

经过团队不下万次的测算和调试,智能多光谱芯片总算是有了投产的能力,比赛也进入了异常关键的部分——如何将产品推销出去,让评委看到产品的价值。

为此,团队成员纷纷跳出原有领域,努力去补学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那段时间大家都在不停地锻炼自己的话术,我们对标了很多国外已经成熟的企业,仔细研究学习他们的经验。”队员孙鹏表示,不仅学习技术,还要学习宣传的方式,无论是调试还是精进产品,都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除了投产和产品推介,团队始终秉承科研初心,在无数个日夜的苦心钻研中,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这个芯片不能仅仅局限于手机识别成像,还要应用于道路交通、医疗器械、证据收集等多方面。”团队中的测算员王敬说。

为了实现这些想法,他们将设备搬出实验室,进行了无数次的室外测算。为了保证实验精确,冬天时是不能佩戴手套的,而且与实验室不同,外部天气对于设备的测算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好不容易测完了,天又变了,还得重来。

“这次报名参加比赛完全因为是自己的专业,也没想着要去拿奖,但随着项目的推进,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下定决心必须做好这件事,不能给团队和自己留遗憾。”队员王禹的话语十分坚定。

扬帆远航再出发

队员们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精英,通过这次合作,大家在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队员李腾表示,比赛期间,大家经常相互补习,现在比赛结束也依然保持着这种沟通习惯。

这次的项目最终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大家都十分激动。谈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孙鹏笑着表示肯定要继续做下去,“我们的产品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除了技术,有关产品的法律依据等方面问题,都是要考虑的,希望我们的芯片可以应用在更多领域。这条路会很艰难,但团队将始终坚持走下去。”

“比赛要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收获的过程。这次参赛和获奖对于同学们都是十分宝贵的经历,他们明白了仅仅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精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在一专的情况下还要实现多强。”团队指导老师、物理学院副教授李霜的话是对这支团队成长历程的概括,更是对所有长春理工大学学子的深刻启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