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地带,镶嵌于吉林西部“八百里瀚海”,这里是服务大兴安岭南麓70余万平方公里的芳兰沃土;这里是肩负近千万城乡人口医疗与健康使命的塞上黉门。这里就是培养吉林西部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吉林省唯一一所医药类省属专科高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六十五载自强厚德,仁爱济世;六十五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2023年7月,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喜迎六五芳华。
65年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吉林西部、大兴安岭南麓扶贫片区诞生,一路在困难中探索,在挫折中前行。从创建之初的白城卫校,到今天的预升本大专、国家级重点示范校,历经下放调整、合校升专、上划省管、创建示范,学校与时代俱进,与发展同行,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宗旨,不断向着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办学目标迈进。
矢志不渝践初心,笃行不怠见曙光。65个春秋,代代医专人传承务实奋进的基因,初心如磐,矢志不渝,拼搏进取、务实创新。学校党委书记高勇、校长杨永刚欣喜地告诉记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吉林健康医学院的本科梦很快有望实现,相关手续2022年已报到教育部。”
扎根西部 砥砺前行
盛夏7月,70余万平方米的校园内,绿草如茵,生机盎然,莲子湖畔不时飘来缕缕草药香。在学校党委副书记孙玉霞的引导下穿过“觅芝桥”,一座白墙灰瓦院落迎入视野。“厚朴待人使君子长存远志,苁蓉处世郁李仁敢不细辛”,一副对联深蕴着学校的文化传承,浓缩成校园最著名的景观——“百草园”。
徜徉在满含诗情画意的校园里,若不是孙玉霞介绍,人们很难想到她的沧桑过往。1958年,学校的前身白城卫生学校诞生,隶属省卫生部门,1962年下放地方调整为中专。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中职教育遇到低谷。
历史的列车从不会抛弃坚守拼搏的奋斗者。面对困难,几届班子带领大家咬紧牙关,在探索中走出一条全新的联合办学发展之路。1998年、1999年先后晋升为省部级重点校、国家级重点示范校。2001年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院,2002年白城粮食学校并入,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恢复专科学校。同年6月,原白城铁路医院划归学校作为附属医院。2011年12月,经省政府部门批准上划省管,成为吉林西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仅有的一所省属医学类高等专科学校。
如今的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2020年,学校投资近3.5亿元扩建校园,新建综合图书馆、人体生命科学馆等“三馆一堂”、2栋学生公寓和洗浴中心,新增校园面积44.65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学校总面积达到75.32万平方米。作为着力建设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自上划省管以来,学校每年投入逾千万元购置或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2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投资更是超过1亿元。同时,通过实施“数字通办”工程、“数字统管”工程、“数字总领”工程,全力打造智慧校园,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备的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学校的实验实训、餐饮公寓、信息化建设等现代化办学条件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吉林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奖”“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多项荣誉。
强筋健骨 以质立校
“办好一所大学,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肌体,基础设施是骨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则是支撑肌体健康发展的筋骨。筋强骨健,肌体方能健康成长,行稳致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近年来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软实力。
走进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瞄准“全面建成高质量医学本科大学”这一目标,“应用型、多维度、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更加坚定,“根植地方、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一创三建”总体布局更加明确,一个内外兼修,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全新学校,以全新的姿态再出发。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学科专业体系。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医疗健康事业发展需要,请来行业企业专家,与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适时整合组建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康复医学院、中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医学美容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27个特色专业,覆盖临床医学类、中医药类、护理类、医学技术类等11个专业类别。其中,包含3个国家级别创新发展骨干专业、3个吉林省品牌专业、4个吉林省现代学徒制专业、6个吉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专业、4个吉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业、7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核心专业、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8800余人。2022年,学校计划招生3230人,志愿报考9617人,报考比例297.74%,招生计划完成率连续七年实现百分百,生源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22年,学校2570名毕业生留省就业比例达98.75%,对口就业比例保持在90%以上。
——强化教材建设,优化课程改革。出台《教材管理办法》,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科学规划教材建设,重视教材质量,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近年来,学校教师共参与编写教材30部,开发出校企合作课程30余门,编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80余部。2部教材拟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名单。累计建设35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21门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课程。
——打造引才“强磁场”,搭建用才“大舞台”。敞开大门,坚持精准引才、靶向引才总策略,对标本科师资标准和需求,出台人才强校20条意见和“1+4”人才政策,年均设立人才引进基金1000万元。创新引才机制,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分类实施特聘教授、首席教授、客座教授、博士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层次团队6个引进计划,先后引进20名专家学者、10名博士、26名高技能人才,仅2022年就引进各类人才100人。同时,开展分门别类“育才”工程,筑牢育才“蓄水池”。近年来,通过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师培养机制,实行“一师一策”职业规划,实施新人入职、岗位胜任、专业进修、能力提升“白医育才”品牌计划,开展名医、名师、青年骨干打造工程,打造优师团队,先后3人获评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6人获评省拔尖创新人才及C类人才、D类人才、E类人才。此外,学校还通过构筑留才“暖心巢”,优化环境“留才”。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工资津贴、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在出资400万元专项经费,提供12套公寓,为专家提供舒心便利的生活条件的同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配套500万元科研经费、500万元高层次团队建设经费,支持人才研学深造,致力科学研究,平均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人才教学和科研奖励。在此基础上,多方搭台“用才”,将引进的行业工匠、高技能人才选任为学院院长、学科领军人、学科带头人,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域内名医选聘担任附属医院院长、副院长,充实医院力量,建立5个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牵头的“专家工作室”,极大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学校师资力量和整体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现有专任教师58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58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327人,博士13人,“双师型”教师362人。同时,聘请了优秀校友、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等10名专家为学校名誉校长、特聘教授。
坚守初心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始终不变的追求。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精湛、人文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
——“五育”并举,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改革。作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抓改革、科研育人抓成果、实践育人抓品牌、文化育人抓体系、资助育人抓过程、服务育人抓精细、网络育人抓创新、管理育人抓提升、心理育人抓平台、组织育人抓载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全员育人的“宽度”、全过程育人的“长度”、全方位育人的“深度”,全力打造“555”育人模式,即建好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管理教师等“五支队伍”,增强全员育人意识;注重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日常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五个环节”,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上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贯穿教学、管理、文化、服务、网络等“五个领域”,用好“互联网+”新手段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日前,学校创新打造的“555”特色育人模式,作为典型工作案例被省教育部门推荐至国家教育部门。
——改革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以来,学校在深化医教协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模式由原来的“2+1”向“1+1+1”和“1.5+0.5+1”转变,即将原来的2年校内理论+1年校外实习,调整为1年或1.5年校内理论+1年或0.5年临床教学+1年实习,把课堂搬到企业和医院,让学生在三年里学得更多,学得更实用,让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极大提升。同时,转变课堂教学形态,结合课程特点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与实践一线零距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快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经验。2020级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卢坦昱,入学第二年便来到学校的合作办学机构长春国信健康产业学院。“学校教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而这里更多的是实践,能切身体会工作场景和情境,老师一对一的代教方式让我很快就掌握了现实工作需要的技能。”卢坦昱说。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为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学校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近5年,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共获得75项国家级奖项、146项省级奖项,其中省级以上体育竞技类奖项18项。
——青春展风采,创业赢未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构建“六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22年,学校创新创业园——白城大学生“双创”园获评“吉林省青年创业园”。近5年,学校培育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近千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得2项国赛银奖、5项铜奖,23项省赛一等奖、34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赛银奖1项,实现了吉林省高职院校零的突破。
——特色文化浸润校园,一草一木皆育人。觅芝桥、莲子湖、百草园、红园,孔子学堂、国学社……办学65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逐步形成了“尊重生命,厚植爱心,护佑康民”的杏林文化,构建出“红白绿蓝”四色文化体系,即赓续传统、继往开来的“杏林之红”,仁爱济世、救死扶伤的“杏林之白”,健康生态、自然和谐的“杏林之绿”,智慧物联、科技支撑的“杏林之蓝”。学校投资430万元建设的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室外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经典文化园”,打造出20个红色研学情景教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红船、井冈山、长征、延安窑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在“红园”中行走的每一步都有着历史的足迹。“这里有200多件实物作品,主要是以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而建。”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郝金平介绍说,2018年,“红园”被评为首批吉林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这里也是吉林省教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接待省市相关单位千余家、近5万人次。
——产教研深度融合,政校企合作育人。学校不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办学力度,2018年牵头成立了由15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吉林省医学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成功探索出一体两翼、医教协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型特色发展育人之路。如今,学校已拥有5家附属医院,推动校企合作61家、校际合作41家,发展产业学院5家、创新学院8家,带动吉林省17所中职院校开展“3+3”贯通培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特色样板,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特色案例。与此同时,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石,实现科研突破,先后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一等奖1项,吉林省第十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教学会第17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连续2次获评“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医”路同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育人。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重点打造了“医路同行、健康有我”党建品牌,深入开展“家·春秋”大学生家族记忆唤醒行动、“访·讲·签”大学生健康普及行动、“红色·寻迹”大学生红色研学行动等三大社会实践育人品牌。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别志愿者服务项目银奖1项、铜奖2项及省级奖励2项。学校被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称号,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党建引领,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作为吉林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校,学校深入推进“五创五强”工程、“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和“对标争先计划”,基层党组织发展到2个二级党委、13个党总支和56个党支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网络思政中心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泛开展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成立“青马”和“学习筑梦”班。构建“4+3+X”思政课程体系。启动“医路同行、健康有我”思政课选修课吉林省试点。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国家级“样板支部”1个,省级“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3个。
服务大局 回报社会
“立足区域、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健康产业。”这是学校的办学方向,也是学校办学育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心办学65载,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7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其中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走进基层医疗单位,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每年为地方培养输送专业人才3000余人,面向社会培训2万余人次。
——致力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校立足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巩固扩展“白医行”系列活动,以白城市洮北区为主,辐射全国。2021年,承担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中2200多人的培养任务,获批“吉林省第四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韩国松源大学举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2022年开始招生。
——打造继续教育培训品牌,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成功打造“鹤城家政”“天使护航”“杏林续航”“白医月嫂”“夕阳照护”“雨露乡村”六大品牌培训项目,着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公益服务类培训,累计服务对象2万余人次。
——文明实践传温情,志愿服务送温暖。“走进养老院情暖夕阳红”“清洁城市,美丽家园”……多年来,在一年四季不间断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师生走遍白城地区街道乡镇,让学生们在服务群众传播生命健康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2023年3月22日,学校康复医学院“白医夕阳行”志愿服务团队又一次走进白城市颐年养老院,师生一起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讲解如何预防春季易发病及老年日常保健知识,手把手教老人们保健体操;5月11日,学校药学院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走进新兴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弘扬中医药文化,现场为居民制作静心安神香包、驱蚊香包……
自强厚德、仁爱济世。砥砺奋进六十五载,学校走出一条党建领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文化塑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学生和家长满意、社会普遍认可的地方特色品牌高校。学校原始招生计划连续7年全部完成,新生报到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连续8年高职单招计划一次性全部完成;普通类招生计划连续7年全部完成。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一路跃升,从2016年的94.37%增长到2022年的98.75%,专升本比例达到28.64%,留省就业比例达到80%以上,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药学、医学美容技术、眼视光技术等专业就业率更是连续多年达到100%。
大音希声,行健无疆。六五“白医”,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