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绿意浓,黑土地上展新貌。
从“守着黑土不愁粮”的连年高产,到地力逐年下降的“黑土之殇”,面对黑土地保护这一历史课题,作为农业大省的我省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三周年和我省“黑土地保护日”到来之际,第三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暨第九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长春如期举办。如何保护黑土地,吉林再次发声。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可持续发展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极其重要。
本届论坛由吉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主办,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分行承办,四平市政府、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梨树县政府、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以“耕地安全与粮食产能提升”为主题。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现场考察了长春市农业博览园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实景成果展,观看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果宣传片,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银行、英国皇家生物学会等专家学者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年)》。
“这次论坛总结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共同探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新模式,这是省委、省政府整合、汇集国内外资源,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杜锐说。
“守护好黑土地,既是我省对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吉林人砥砺奋进的使命担当,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体系、法治体系、政策体系、科技体系、监督体系日臻完善。”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副处长薛大伟表示,今后,我省将继续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示范推广上抓落实,全力支持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守护好“黑土粮仓”,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三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深度谋划,中国科学院鼎力支持、合力攻坚,统筹政策集成,强化试点示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可喜成绩。
“吉林省在黑土地保护上,尤其在保护性耕作上,这两年都达到3000多万亩,在全国各省区排名第一位。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政策上和整个工程配套上,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
碰撞思想火花 凝聚发展共识
如何进一步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调整耕作制度,防止黑土地退化,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成为与会专家们讨论研究的问题。
作为重头戏的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更是掀起高端头脑风暴,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交流,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专家学者围绕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提升黑土地价值、黑土地土壤退化诊断与评价的进展与思考、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黑土地一张图与智能管控平台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研讨。
报告学术氛围浓厚,内容精彩纷呈,各位主讲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与会嘉宾交流互动频频,参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农业大户汇聚一堂,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聚集思想力量。
“吉林省在黑土地科研数据和成果方面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有大量科研内容可以借鉴。”英国班戈大学生物学院教授、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Chris Freeman说。
美国土壤学会理事长、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L.Thompson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吉林黑土地可以说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转化创新应用都非常重要,要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今年,我省全面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其中良田工程是首要工程,核心任务就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我省积极与高科技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把他们的好技术、好成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真正让这些好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让农民真正实施、取得实效。”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李德忠说。
“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黑土地保护,现在我们农民也都用上了高科技种地,全程机械化,既省时又省力,对黑土地也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四平市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宫雪说。
吉林隆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春表示,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公司建设了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研究院和万亩高标准农田,目的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建设百万吨秸秆粪污肥料化项目,提供可实践、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地保护模式,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贡献力量。
三年来,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2021年以来,累计推广秸秆深翻还田和增施有机肥350万亩、米豆轮作技术近300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50万亩以上。2022年,我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