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三农

奋力绘就新画卷

——扶余市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于宇 本报记者 孙翠翠

扶余一景 (资料图片)

7月,扶余市蔡家沟镇、大林子镇、得胜镇等17个乡镇37个村热闹非凡。2023年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修路、栽树、种花草、换路灯……从今年开化就开始动工了,现在各个村都换了模样。”三井子镇村民刘立刚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扶余市扎实开展“千村示范”创建,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次第展开。

擦亮生态宜居新名片

走进大林子镇,马路宽阔干净,庭院整洁温馨。

近年来,扶余市以项目为抓手,擦亮生态宜居新名片。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便惠及了37个村。据介绍,该项目由扶余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投资建设,总投资7507.26万元,目前项目工程量已完成70%。

与此同时,扶余市持续推进“党建红”与“环境绿”深度融合。

党员奔赴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撸起袖子、拿起铁锹扫帚,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夏秋集中攻坚战,通过“党建引领、党员互助”走出了“支部带动+党员冲锋+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新机制。

383个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带领保洁员对村主次干道、活动广场、便道的树丛、各户房屋墙角等进行全面清理。村民们干劲十足,村内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

同时,引导村民落实好门前“五包”制度,主动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进行清扫,培养群众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意识、形成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改变农民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抓住人才振兴关键点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在扶余大地上,很多青年主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在田野上磨炼本领,墩苗实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为了深入学习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全面推动扶余市乡村振兴深入发展,2023年以来,扶余市共开展赴浙江省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8期,共计培训1346人次,并举办机关“知岗爱岗讲岗论坛”“年轻干部建功论坛”等活动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大力实施专项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计划,引进20名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项人才,积蓄可持续发展力量。紧扣与长春市、吉林大学对接合作工作契机,拓展合作内容,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到省内涉农高校实地考察项目、对接合作,邀请高校组建博士团队来扶余“传经送宝”。选派政治素质好、组织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退休老干部担任乡村产业副书记,全市上下形成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三级联动、一体推进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

坚持以产业吸引人才向一线集聚,政策向乡村一线集聚,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大舞台”上大展身手。其中仅九连山村祥包福黏豆包厂吸纳全村劳动力就业85余人,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吸引青年人回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力量。

“三产融合”促发展

九连山村处处生机盎然。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着。

“去年一个冬天,我在黏豆包厂打工赚了近两万元,还学到了技术……”村民付志波说。

据企业负责人王立梅介绍,九连山的黏豆包现已在全国40个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加上电商助跑,年销售100多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产业发展,重在融合。

近年来,扶余市坚持“三产融合”,促进增收致富。围绕打造“祥包福”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开辟了一条集农业生产、产业加工、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形成“农产品开发”“合作社+”“工坊带动”“电商助跑”“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模式。

夯实种植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新技术新模式让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余元。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初,总投资700万元祥包福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产,以“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民共同经营、成本分红”为运作模式,村集体分红占比60%,合作社和入社社员占比40%,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大力实施“文化+农业+旅游”的兴产强村富民工程,着力打造民俗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村,着力推动专业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小镇。扶余市在三产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