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安置点里的暖心事

本报记者 李婷 姜岸松 丁美佳

8月6日11时,在舒兰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开原镇安置点,58岁的新开村村民徐文珍和邻居闲聊时,一只小黑狗绕着她不停地摇着尾巴。老人抚摸着小黑狗的脑袋说:“2号那天,我们连夜转移到这儿,它自己就跟来了。”

据了解,在这个安置点,像徐文珍这样的受灾群众有近200名,都是新开村的村民。当天,记者走进安置点,去了解转移群众的生活情况。

“多亏俺们村支书”

说到来这里的过程,徐文珍激动地说:“这可多亏了俺们村支书石晓磊,是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帮助大家转移到这儿的。”村民孙财说:“我都快60岁了,这么多年没经历过这么大水灾。在村书记带着巡逻队员劝说下,我这才下定决心走,多亏走了!”

石晓磊转移完村民,又忙着落实抗灾抢险等相关工作。

心系家乡的“新开人”

中午时分,静悄悄的安置点里,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一位在外打工的老乡送来了满满一面包车救灾物资,群众正排队领取月饼、面包和水。

据捐献者郭志青的姐姐介绍,这些物资是她弟弟得知家里这边遭灾了,立即采购好,装上车,委托她送来的。好多村民一听说是“郭小”(村民习惯这样称呼郭志青)送来的,都一个劲儿地称赞。

同样心系父老乡亲的,还有在长春工作的陈晓燕,她当天中午给乡亲们送来大米、鸡蛋、面包和八宝粥等。陈晓燕的弟弟一家人还留在村里,村民都纷纷通过他,向陈晓燕表达感谢之情。

互助互爱的好村民

记者看到,在安置点的一楼,整齐地码放着矿泉水、红烧牛肉面、火腿肠、黄豆酱、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村民于凤武笑着对记者说:“这些食品我们暂时用不上,一到中午你就知道了。”11点刚过,就有镇上的工作人员运来几个不锈钢桶,里面是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热气腾腾的炒菜,村民们边打饭边互相招呼着。有一个女孩子腿脚不方便,没法出来打饭,正巧她的家人又不在身边,有邻居就帮着打好,再送给她。

村民们大都是匆忙离开家,到了安置点后,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大家就争着拿出“存货”互相帮忙。村民于凤武说,在这里,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有邻居或朋友互帮互助。还有人主动给大家发卫生纸,帮着村里的会计记账,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好多呢。他说,别看事儿都不大,但能看出来,在这患难时刻,大家变得更团结、更和谐了。这浓浓的邻里情,大家永远不会忘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