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一直牵挂的“关键小事”。
2019年春节前夕,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的社区物业服务站,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
2021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2023年5月,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一系列重要指示,饱含着持续推进生态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的殷切期望。垃圾分类,也是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必闯的一道关。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三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在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长春市深度走访调研,分别跟踪、查看四种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置过程,寻访城市管理者、社区工作者、相关从业人员、普通居民和志愿者,推出“垃圾分类系列调研”,和你一起寻找“闯关答案”。
960万平方公里——这是我们的国土面积。
75万亩——这是国家住建部曾经的统计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曾达到的数字。
你能想到吗?
75万亩!相当于7.5万个足球场,本应绿茵满,却是满目疮痍。
在记者所在的长春市,相关从业者每天要从24.1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中,运走5000吨生活垃圾。规模庞大的废旧物不会凭空消失,如果不进行科学处理,其中一部分会潜入人们喝到的水、迎面吹来的风,甚至会融入肉类奶制品和农作物中,重新循环到人体内。
数字触目惊心,垃圾分类时不我待。
只有从源头分拣才能推进总体减量,垃圾分类迫在眉睫。今年5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2025年年底前,要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没人能置身事外。
倒计时已开始,市民不仅关注垃圾分类的标准划分,更关心后续的运输、中转、处置等环节是否有序运转,是否真正实现了降污染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边学习边实践,探索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分类经验?如何进行顶层设计,推进这项工作从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记者走访长春市的城市管理者,共同对这一“关键小事”进行解读。
市民进度条 从行业管理到社会治理
当“减法”与“加法”交织,在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工作闭环里,餐厨垃圾、废旧衣物、满地落叶和煤灰都能进行资源化处理,而前端分类如何能严格执行,则是最为关键、需要倒逼的“最后一百米”。
从居民角度,垃圾分类给日常生活的“增负”是不言而喻的。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居民将垃圾用袋子一兜,不分不拣,出门时一扔就行。如今要面对各种分类,大家多多少少有点犯迷糊。当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时,忙碌中的居民也无暇顾及很多,比如怎么把厨余垃圾、外卖盒与可回收的饭盒区分开,就是个不小的考验……
垃圾分类存在着反复性和艰巨性的特征,是每个城市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019年5月,长春成为全国第五个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城市。《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长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相继实施,同时,结合两部法规的实施,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分类指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每个月,长春对城区、开发区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考评,结果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评体系,将这件“关键小事”推上新高度。
直到2020年,长春迎接前所未有的考验。
“疫情对垃圾分类、对整个城市管理工作都是个检验考验。这三年里,整个城市严阵以待,每家每户我们连楼都不能进,没法展开宣传,所以在个别地方确实有反弹,但我们发挥网格长的作用,起码保证在分的过程中把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开,坚持把这个体系运转起来。”此时,基层党组织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初步突显。
当生活重回正轨,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探索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2.0版本,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一是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单位、医疗机构和大型企业等系统,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号召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和指导,在公共机构实现宣传工作全覆盖。二是开展培训教育,全面织网。几年来,市、区、街道和社区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7000余场,城市管理局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百人宣讲团,深入街道社区和单位,宣讲生活垃圾分类常识;组织市、区两级500余人次赴上海、宁波、杭州等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
王世忠车里常备一个小型分类筒,用来进行知识普及:在垃圾产生那一刻即进行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后期处理时,自然就会进行分类丢弃。“你让居民自费去买这个分类桶,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在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对居民的宣传引导,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比如垃圾需要干湿分离,但破袋过程中手上会残留垃圾味道,如果一个人操作则更为不便,有的城市自发设计“神器”,这些具体细节问题都需要相关从业者用心、用脑、用力去设计和解决。
面向居民的宣传和引导,可能是最艰难、也最容易反复的“关键一百米”。城市管理者面对过质疑,也面对障碍,甚至遇到过“贴个宣传海报都被拒绝”的情况,但再难也要做。“会有很多的委屈,也有很多的调整,但我们仍然坚持去做。”
既然每家每户的严格分类有很长的路要走,管理者们尝试首先推进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大类的分类方式,“这就像中药似的,如果操之过急,热三天冷三天到最后效果不好,一定是循序渐进,就是从无到有。”在管理者的观察中,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区分比较简单,而可回收物由片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上门回收后进入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在部分小区,我们实验性地只设置了两种桶,就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因为量少,桶长时间空着,人们反而容易把其他垃圾扔进去。”据介绍,有害垃圾收集日为每月25日,各个社区街道均可进行回收,然后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至暂存点临时存放,由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输和无害化处置。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支点。依托疫情期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经验,长春加大了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养成和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两个体系”建设,推动垃圾分类从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通过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激起社区治理的“活水”——出台《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任务、分类标准和责任分工;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体系和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养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确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行和宣传教育模式;出台《关于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实施方案》,明确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打造6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现由点到面的有序推进……让垃圾分类犹如星星之火,引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调动各城区、开发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百人宣传团”深入街道社区和单位;“小手牵大手”共建美丽家园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在报纸上读到总书记回信的第二天,王世忠拟定了新的工作汇总和申请,“我觉得我们更要下决心,把城市管理好。”
让工作者们欣慰的是:“垃圾分类,孩子比大人厉害。现在不是大人影响孩子,反过来是孩子对大人的影响更大。”王世忠曾亲自带队去幼儿园宣传垃圾分类,带着孩子们把可回收的纸叠成小船。对其他垃圾,孩子们给画上小鬼脸,正确放到对应的筒里。作为回报,城市管理局给孩子们奖励了100只小鸭、100只小鹅,“国外垃圾分类都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了,我们才6年。但是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话,垃圾分类一定会有更好更快地推进,这要有一个过程。”为抓好学校教育的全程融入,长春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编制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材,通过课堂知识传授、课外动手实践,让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之中。
城市管理工作王世忠已经干了二十多年。退休以后他打算去当一名志愿者,“一个能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就是个高品质的小区。我就领着大伙儿把这个小区管好,有了样本,参与的人才能越来越多,人们的文明度才会越来越高。”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一组数据见证了长春的精细程度: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回收利用率达39%。垃圾分类正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逐步走向全面推进。
只有人人参与其中,主动作为,争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参与者,才能共同推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从时代的见证者,环境的守护者,跃升为自身家园的重塑者。
垃圾分类的倒计时阶段,你身边出现了哪些“分类英雄”?他们如何从思想到行动、从知晓到实践推动一个城市文明度的自觉提升?下一期《民声·调研》将推出《垃圾分类调研之市民面面观》,欢迎向邮箱jlrbtg@126.com投稿,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长春进度条 关于分类的“减”与“加”
“大部分市民还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天一亮我们准时出发,从凌晨5点到上午9点,长春的各中心区域都要跑一圈。68个早市平均每天看两个点,同时查看垃圾处理情况,它们都是百姓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无声的,但也是有形的。”这是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局长王世忠的日程表。垃圾分类是他一天之计的首要任务,“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一个重要的研判点就是垃圾分类。”
2018年,长春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春的起步不算很早。“像赛跑似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其实早在2000年就有探索,我们才刚刚起步,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我们进度慢。”
此前一些城市的垃圾分类探索,往往由于终端处理跟不上,使得前段的分类也只能暂停。长春市吸取经验,首先从末端建设推进,“把基础打牢了、终端系统更完善,再往前倒推分类。”
在德惠市米沙子镇,15个月的时间内快速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北环保电厂,“建电厂选址经历了辛难的历程,‘邻避效应’很明显,但是我们克服种种困难把它建起来了。”
功能齐备的环保电厂,在进行储存、发酵、燃烧的过程中把其他垃圾转化为电能、热能,再应用到生活中。利用余热供电1.9亿度,可节约4万吨标准煤。同时进行资源化利用,垃圾烧剩的炉渣依然是宝,用来做铺马路的地砖,仅剩一点飞灰,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循环。据介绍,新北环保电厂正在扩建第二期,争取今年年底运行。再加上原有的长春鑫祥垃圾发电厂,已可基本满足全城垃圾处理需求,有效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这就是长春市夯实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运行环节的“减法”基础。
“长春历史建城223年。这223年的垃圾,从今年起实现零填埋。”
另一个减法指向垃圾处理的各种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垃圾分类分得越细,处理成本越高,管理者们开始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把成本降下来。几年来,长春陆续建成一座市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200吨,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单独收运;区级小型厨余垃圾处置中心11座,全市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达880吨/日。过去一车垃圾要运到三四十公里之外去处理,现在就地就近处置,有效减少了成本。
从源头减量,还有净菜上市、光盘行动和禁止过度包装处理三个支点,一系列有效举措,让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而在体系建设和机构设置上,长春市用“加法”体现了工作上的大胆创新和超前意识。
2019年,长春市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从商务局划转到市城市管理局,成立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管理处,率先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管理职能的“两网融合”。
将垃圾减量与循环经济相融,长春市把工作重点放在再生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上,重点对公共机构、大型商业综合体、再生资源回收点位进行指导,“这是城市矿产,我们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再进行回收。”
废旧物的回收再利用并不是啥新鲜事,之前并不是不分,只是不由居民分。
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管理处处长姜晓峰下班后曾认真观察一个修配厂的小老板如何把零件进行精细拆分,按有色金属和非有色金属分成两堆,“我说你这就是在垃圾分类,而且分得非常细。”
因为分类工作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麻烦”,有人会问:这项工作直接交给拾荒者和一些从业者,岂不因势利导?
姜晓峰解释了这背后的不可取之处:“咱们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床垫。拾荒者用刀把床垫划开,把里面弹簧一点点卸下来,然后将外面的棉絮和破布随便一扔,风一刮吹得到处都是。然后他会管吗?不会。”
长春市四环之内曾经四处可见的废品收购站,存在很多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收购站里既有煤气罐爆炸隐患,也处理不了大量有害垃圾。因为它是个特种行业,从业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妥善处置,偷盗和斗殴也不时发生。”用了4年时间,四环以内的废品收购站被逐步取消。可回收垃圾将向何处去?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体系来做,长春市以2500户—3000户居民为半径进行回收点位布局,按照垃圾中转站边、公厕边、原废品收购站边、环卫工人休息室边的“四边”原则,设了近500多个小蚂蚁流动回收车,环保达标的封闭式箱式货车取代废品回收站,减少收集和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做到车辆标识统一、环境干净整洁。
纳入规范管理的还有大件垃圾。过去,居民家中的废旧桌椅、沙发、跑步机,要么随意遗弃,要么在楼道或小区内占用空间。长春市试点探索“城市管理部门引导+社区巡查报备+社会化服务+网上预约+上门收运”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置新模式。一旦发现居民丢弃的大件垃圾,网格长会在“垃圾分类微信群”里及时上报,通知相应的大件垃圾处置站,调配车辆。第三方资源回收企业接到信息后,24小时内就会将大件垃圾运走,分拣成木质、皮革、海绵、金属、废纺等打包压块,然后分别运到下游企业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其中,分拣出来的木屑还能通过专业的生产线转化为生物可燃棒。
姜晓峰介绍,长春市四环内所有浴池都使用这样的可燃棒,使大件垃圾变废为宝,实现了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在试点之一的宽城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已累计收运处置各类大件垃圾130吨,服务企业每天线上线下接单10多次,基本能够做到日产日清。
全国再生资源的平均利用率是35%,每涨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巨大的努力,而长春达到了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