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大国粮仓”,四平作为农业大市,大有可为,责无旁贷。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四平市立足大局,聚焦推进黑土地保护,创新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制定《四平市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力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抱团模式,变农户为“优质储户”,变粮食为“活期存折”,破解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怎么收、谁来储、如何运、如何销、如何延长产业链条和粮食流通服务“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建立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渠道。经过3年的试点运行,逐步实现了“土地集约、专业种植、集中管收、定向加工、科学储存、金融保障、农民增收”的目标,得到农民、合作社、粮食企业等经营主体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的“四平经验”。
模式新——
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
为解决种粮、储粮、卖粮的后顾之忧,四平市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紧盯农民、合作社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需求,推出“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新模式,即“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重点解决“农民和合作社手中余粮保存买卖与市场脱节”等几大难题。
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金融保障、政务服务为一体,以“集成种购、烘干存储、存取自由、保值增值”为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规模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保障粮食安全为目的,以合作社、粮食仓储和加工企业等为经营主体,解决农民和合作社手中余粮保存买卖与市场脱节难题、后临储时代粮食仓储企业库容闲置和经营难题、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市场化粮权难题、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难以介入农业产业链难题,实现“土地集中、专业种植、集约管收、科学储存、定向加工、金融保障、农民增收”等7个目标。
“这种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抱团,变农户为‘优质储户’、变粮食为‘活期存折’,打通三产融合新渠道,将粮食产前‘贷、耕、种、管、收'的5个环节,以及粮食产后‘运、烘、储、销、加'的5个环节,一共10个环节无缝对接,架起互联互通、互惠互助的全产业桥梁,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程服务。这种模式多渠道减少了粮食损耗,促进了产销协作共赢,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农业大市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梨树县白山乡达利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土地4500亩。记者采访中,合作社负责人董雅丽介绍:“采取‘大托管’全产业链服务方式,有利于‘聚散成片’,把分散的土地大面积整合,采取‘梨树模式’耕作技术,实施农机作业、统种统销、集约化管理,降低了农机、农药、农资和田间护理等生产成本,每公顷土地节约1500余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民周兴华告诉记者:“我们全家都搬到了四平市内生活,刚开始,土地流转给董雅丽大姐经营,去年干脆把土地托管给她。地还是自己的地,粮还是自己的粮,合作社全程管理、全产业链服务。年底卖玉米,我家比以前多收入5000多元。周边村屯像我们家这样托管土地的可多了,在城里打一份工,地还有人种,家家获得的是双份收入。”
村民徐丽英抢过话茬说:“以前种地,带着干粮顶着星星全天在地里守着,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中期给玉米地打药,一天天地浸在汗水里。如今可太享福了,直接把地托管给合作社,我成了甩手掌柜,再不用把身子‘绑’在地上了。”
运营畅——
“九一四”方式全域覆盖
四平市推出的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具体采取的是“九一四”运营方式。
“九”即引入“九方主体”。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九方(农民、村委会、合作社、联合社、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对接,搭建起“九方主体”服务综合体。
“一”即实施一个发展模式:“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采用带地入社、拓展“双代一点”“延期结算”“计息点价”、构建粮食大市场的5种基本方式,结合市场、农民和合作社的需求,协商开展多种相应服务,让农民和合作社有的选、愿意选、随便选。“带地入社的农民,不改变承包权、粮权,按照‘农民每公顷土地自种3年平均产量或净收益’,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保底收入合同,由3个合作社联保一户农民,用农机、房产等实物进行抵押。卖粮时,合作社与农民协商,按照当地粮食主流市场价格由合约主体收购,让农户种地卖粮心里有底。”铁西区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刚介绍。
“四”即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和村委会四方风险防控监管。四方各担其责、环环相扣,让农户的粮食收益得到保障。金融机构对贷款主体实施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监督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规范运营;合作社与商业保险公司签订“产量险或收益险”合同,当年粮食产量低于约定产量或收益时,保险公司赔付差价;担保公司为粮食全产业链主体融资进行信用担保,监督各方履行责任;村委会监督各方履行契约情况,引导村民诚信守约。通过四方风险防控,最大限度规避了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
铁西区平西乡九间房村村民李桂云欢喜地说:“我在十家堡镇开饭店,以前种地、做生意两头忙,春种秋收每次嘴上都起水泡,上火呀!把6亩地包给合作社后,从种到收啥心不操,粮食成熟了,钱就进腰包。”
村民王淑范接着说:“我今年70岁了,儿女在外打工,我和老伴在家,年纪大了,儿女都不让我们种地了,但种了一辈子的地,有感情,舍不得啊,只要能走能动,总想下地干活。儿女惦记我俩,每到种地时,请假拖家带口从外地赶回帮忙,耽误工作不说,大人小孩跟着挨累。这两年把地包给了合作社,全家都省心啊!”
村民李小龙介绍,九间房村一共有1080公顷耕地,带地入社、土地托管模式,彻底改变了“我的地自己种”的耕种理念,提高了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综合利用率。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原先我家的6亩地,自己收需要两天,现在不到两小时就收完了。收获的玉米,直接送到粮库,再也不用看天发愁了。”
与九间房村签约合作的铁西区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探索经营了3个年头。通过带地入社、流转、托管等不同方式规模化经营土地,在平西乡已拓展到14个自然屯,“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随着“九一四”运营方式的全域覆盖,各类服务方式全部落到了实处。新天龙公司与多个合作社签约合作,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支付给合作社耕种资本金1000余万元,为农民和合作社存粮近3万吨。四粮集团有限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吉林蔡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双辽华粮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等,在“地趴粮”较多的乡(镇)开展代收代储、点价结算,解决了农户庭院储粮“损耗大”,以及合作社“无场地、无仓容、无技术”的储粮难题。双辽华粮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延期结算签约代收代储1万吨,中谷粮油集团吉林蔡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已签约代收代储5.35万吨。
四平市经过3年试点运营,探索出成型的合作化经营新方式,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主体已发展到30家,覆盖四平全域。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签约合作,构建了“四平粮食大市场”,累计为农民和合作社存粮50万吨以上,为农民和合作社解决耕种资金近3000万元,减少粮食损失4亿斤,带动农民增收近8000万元。
服务优——
传统业务焕发新生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守护种粮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无缝衔接问题,让粮食市场各方都能获益。
四平市四粮集团董事长左安告诉记者:“打通最后一公里,走完最后几步道,是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理念,是种粮农民与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精准衔接的‘金扁担’。我们集团与浙粮、京粮、厦门建发等域外大型粮食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多渠道畅通销售‘出口’;集团与3500个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签约,为农民和合作社存粮35万吨以上,节省了农民和合作社晒粮、保管等人力支出,降低了粮食损耗,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粮食企业也守住了粮源的‘进口’。”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王宪琦介绍说,新天龙年加工玉米90万吨,优质酒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优级食用酒精产量全国第一。粮源是公司的“命根子”,收益是保护种粮者积极性的“命根子”。新天龙通过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与签约农民和合作社协商,不断优化服务,签约农民和合作社存粮到新天龙,原来每吨收取20元的烘干成本费,现在免掉了这一块,每吨玉米让利20元,已累计让利60余万元。
打造粮食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溢价能力,让传统业务焕发了新生机。四粮集团董事长左安说,今年,集团与农户“订单”签约150亩土地,试种2个水稻品种,培育有“四平特色口感记忆”的粮食品种,打造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品牌,提升了粮食品牌溢价能力,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主体种植利益同时提升。集团还积极探索“粮食精品包装”,遵循“简约、精品、特色”的思路,围绕节日消费、年轻群体消费和家庭消费习惯,拓展小袋精包装粮食产品、牛肉预制菜、酸菜等产品,开展“社区直通车”业务,确保价格好、效益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四平“粮食全产业链”聚焦粮食市场要素,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带动、引领、规范、创新和聚合粮食行业发展动能。2023年6月,四平粮食行业协会召开换届大会,新增玉米主食化分会1个、新增会员企业98个,30家粮食全产业链综合体在协会中凝聚合力,共享粮食优势资源,共育新精特粮食企业,共谋研发粮食新产品,共拓粮食产销新渠道,共商“粮食精包装”提升价值,在服务中富民增收。
成效丰——
农民增收有了新路径
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路径。
带地入社释放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管理,农民不用“操心费力”,由自种、自管、自收、自卖的生产者,变成了“监督者”。闲下来外出务工,每户年均可增收3万元左右。
专业种植创新了多种经营土壤。“土地集约、专业种植、集中管收、定向加工、科学储存、金融保障、农民增收”,破解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铁东区叶赫村、双合村、营盘村组建联合社,流转土地40公顷,专门种植受市场欢迎的鲜食玉米,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科学储粮实现了减损降耗。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由“庭院储粮”变“银行储粮”,由粗放型管理到科学化储存,保证了粮食质量,减少了储粮风险。铁西区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均产粮1600万斤,这么多粮食没有仓容,不敢“籽粒收”,只好把玉米棒子堆放在大地或庭院,隔几天就要倒堆翻垛晾晒,耗时费力损失大。与新天龙公司合作后,这些玉米全部实现“籽粒收”,直接存到签约企业,在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至少减少粮食损失7万至9万斤,相当于把丢在地上的粮食又捡了回来,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稳定粮源推进了优质粮食工程。土地集约经营,合作社全程管理,实现了优粮优产;粮食企业与合作社签约,稳定了“粮源”,实现了“优购、优储、优加、优销”,成为“优质”粮食工程。“五优联动”成效彰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效能初步形成。
金融活水化解了急难愁盼。充分利用“黑金贷”“黑土阳光贷”“信用保证金”等金融方式,为粮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授信3亿元,累计用信2.9亿元,缓解了粮食企业、合作社融资难。
“政府琢磨出的粮食全产业链模式太好了!收获的粮食根本不落地,全都以‘籽粒收’方式被合作社直接送到粮食收购企业,解决了咱农民储粮难题;想用钱时,拿着存粮凭证随时就能上银行取钱。种这么多年的地,从来没这么省心过。”九间房村王女士兴奋地说。
四平市鲜谷食品有限公司借助“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建成两条鲜食玉米全自动化生产线,年可加工3000万穗鲜食玉米。公司流转320公顷土地,与一家大型网络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负责生产供应,平台负责市场销售,实现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生产。总经理孙立波告诉记者,在鲜食玉米收获后,还能错茬种植白菜、薤白等经济作物,秸秆也实现了饲用和转化综合利用,整个玉米价值被“吃干榨净”,带动农民从果实、秸秆和多茬种植三次增值中获益。“全产业链”让玉米实现了从一根玉米棒子到系列主食的华丽转身。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