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徐长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徐长喜: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多数患者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严重者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危及生命。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需尽快前往医院,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徐长喜: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可检出病毒,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如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病患儿的注意事项
徐长喜:健康监护。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风险因素。如出现持续高烧,体温38.5C以上超过3天、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易惊、烦躁或肢体颤抖抽搐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居家消毒。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对与患儿共同居住的其他儿童应采取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徐长喜:接种手足口病疫苗。2015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上市,EV71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不同肠道病毒间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只能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相关疾病,不能预防CV-A16、CV-A6和CV-A10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因此,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EV-A71之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但发生重症风险降低。
勤洗手。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注意饮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居家卫生。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增强免疫力。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