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三农

用丰收致敬耕耘

——写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本报记者 赵宝忠

图为安图县亮兵镇古树村,无人机在田间进行植保作业。 本报记者 王春胜 摄

前郭县水稻熟了。 本报记者 冯超 摄

梨树县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图为,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玉米长势良好。 本报记者 王伟 摄

图为通榆的高粱红了,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 孙翠翠 摄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金秋九月,稻浪滚滚,田野漫香。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吉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8年,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秋分时节,全国处处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

此后每年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都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庆丰收,促和美”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

吉林大地沃野田畴,喜迎丰收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和谐奋进、美美与共的协奏曲响彻云天。

仓廪实,天下安。这一刻,我们感恩土地,感念付出;这一刻,我们为丰收喝彩,向耕耘礼赞。向着美好生活义无反顾继续奔赴。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合力耕耘,八方同向。凯歌曲曲,激荡四野。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耕耘,“梨树模式”扩面提质,再获丰收;在贫瘠的


苏打盐碱地上耕耘,昔日不毛之地,变身今日米粮川,“大安模式”得到有力印证;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河湖连通”“大水网”重大工程,切实守护了粮食生产的水利“命脉”;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齐头并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坚决扛起种业振兴担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字号”优良品种,为主粮装上“中国芯”;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立“天地空”一体化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探索建设“无人农场”,用互联网技术武装“智慧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2022年全省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18.7万家……全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吉林大地早已落地生根,吉林打造国家绿色大粮仓的步伐铿锵有力。

守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让“中国饭碗”多装“吉林好粮”。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奋力推动吉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牢记嘱托谋振兴,感恩奋进再出发!

躬耕不辍,岁月致远。礼赞丰收,致敬耕耘!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