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礼赞丰收的相遇——
黑、吉、辽、豫、川,五个粮食主产区,首次同频互动,同庆丰年,共晒“中国饭碗”。
这是一扇瞭望吉林的“窗口”——
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记者及网络名人走进白山松水,聆听黑土粮仓的振兴强音。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展现以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四川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丰硕成果,生动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9月23日至28日,“稻花香里说丰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我省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地省委网信办主办,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吉林网)承办。五省同步开展线下采访活动,以短视频、话题互动、直播连线等多种方式,讲述多彩多姿的丰收故事。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采访团成员见证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也收获了关于农业的思考。
采访团心得之一:好种子决定好收成
开镰啦!丰收啦!
秋分当日,伴随着阵阵喜悦的欢呼声,永吉县万昌镇的九月丰家庭农场火热开镰。收割机隆隆驶过,沉甸甸的稻穗瞬间变成金灿灿的稻谷,空气里满是稻香。
这是“稻花香里说丰年”采访团走进的第一站,现场见证丰收的喜悦,让大家格外兴奋,记者们的问题也如连珠炮般飞出:
“这片稻秧格外高,是什么品种?”“这么大一块地,多久能收完?”“这的地高产吗?能打出多少粮?”……
面对采访团成员的好奇发问,正在指挥收割的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停下手中的活,细致地一一作答:
“现在收割的这块地,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一斤大米市面上大概能卖到8元钱左右。”肖建波说,今年铁定是个丰收年,产量相较去年,增幅能达到5%—10%。
采访团成员关心丰收,更关心丰收背后的“密码”。肖建波告诉大家,影响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种子。“种植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农民很难增收致富,所以我们一直把培育良种、选择良种当成头等大事。”
在这一点上,他的农场有一定的便利条件。2016年,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里挂牌成立了吉林试验站,每年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1700多个。“近年来,我们又陆续开发出多种高钙、多胚、少糖的功能性稻米新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肖建波说。
“好种子决定好收成。”这一点在采访团成员的心里引发了深深的共鸣。央视网编辑段玉舒不无感慨地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安全也是“国之大者”,吉林的实践足以表明其在端牢“中国饭碗”上花了大力气、下了深功夫。
采访团心得之二:从“靠经验”到“靠技术”
高倍变焦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监测,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土壤酸碱度、瞬时肥力通过屏幕就能精准把控……
在舒兰市溪河镇吉米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种植基地,采访团成员感受到了吉林农业十足的“科技范儿”。该公司总经理蔡兴宝表示,高科技的引入,让每个生产环节更加高效精准。
比如,为了保证大米的口感,有模拟自然晾晒温度、湿度环境的智能化设备,能够有效锁住大米的香气和营养。再比如,为了让客户放心,他们可以在生产管理体系前期生成农产品二维码,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服务……
从“靠经验”到“靠科技”,智慧农业让提质又增效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据蔡兴宝介绍,运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控制稻米的加工精度和产量,他们企业的稻米加工车间年生产能力一下子就从1万吨提升至5万吨。
“技术兴农”还远不止这些。近几年乘着互联网技术的“快车”,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短视频、直播、网店等电商模式作为他们的“新农具”,不断用新理念新业态为传统产业赋能。
“第一次和头部主播合作,一晚上我们就卖出去3万多单。”汪清一家木耳企业的骄人战绩,让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印象深刻。“来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地处深山的企业能和头部主播建立起合作,也没有想到当地人对新技术应用得这么好。”
采访团心得之三:特色种植是“金名片”
“今年人参价格呈上涨趋势,我保守估计能挣30万元。”
“天然、无公害的山野菜越来越走俏,能以每公斤五六十元的价格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村一共有70多户人家,每家都种五味子,种近20年了,大家靠这个过上了好日子。”
……
采访中,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富民故事,只不过每个地方致富的“法宝”都不一样。
乡村要振兴,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一直以来,吉林省各地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特色种植日益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富民增收的“金名片”。
以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二道沟村为例,这里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可用耕地少,且土壤肥力低,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了让村民富起来,2006年开始,当地综合研判气候土壤条件后,村干部开始鼓励大家种植五味子。
“这地种苞米挣不到啥钱,但种五味子可就有好日子过了。” 村民刁德山说自己种植五味子已有20年,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他家10亩地差不多能收入8万多元。讲到这,他脸上的笑意不自觉又加深了几分,同时也让采访团成员心底的触动多了几分。
看“丰收景”、品“科技范”、听“致富经”……沿着吉林的丰收地图采访团收获颇丰。
5天的采访时间,他们从小切口、小故事入手,综合运用采访纪实、网络专题、视频、直播、Vlog、海报、H5等融媒体手段,持续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融媒产品,为丰收吉林打开网络传播“窗口”。
“不虚此行,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丰收的硕果,也感受到了吉林铿锵奋进的足音。”中国网记者殷晓霞表示,未来她要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继续讲述吉林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里、爱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