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心中自有江山无限 方能笔下锦绣万千

——与著名书法家丁嘉耕一席谈

龚保华

“汗水入池续墨,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锋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丁嘉耕常以此自励。

作为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欧阳中石先生的入室弟子,从事书法研究30余年。丁嘉耕却这样对笔者说:“多年来,不少人对我以著名书法家相称,但我觉得自己水平还不够‘格’。‘格’归根到底是个什么标准?我自己也无法彻底说清,好像每一个时期自己对自己都有一个‘格’。就像做人有人格那样,人格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就没有止境。从艺的艺格,更是没有止境的。书法这门艺术是一部人生和艺术的综合性‘巨著’,它没有页码,没有尽头,是几代人、几十代人都钻研不透的无底洞。你可以不断发现书法的美好、书法的神秘,这是语言无法表述的东西。”

书法,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

书法家笔下的一点一画都是生命轨迹的外在流露,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每个书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得起岁月风霜的考验,与千年纸寿共存亡。对此,丁嘉耕认为最负责的办法就是,提高创作品质,提高作品品位,把住书法艺格!

喜欢书法的奶奶和爱好民族乐器的父亲在丁嘉耕四岁时就让他习字操琴。但走笔经年,他一直认为,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一种享受,一切应该顺其自然。

自从1992年参加全国第五届书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后,多年以来丁嘉耕很少参加展览。因为他总认为,书法艺术不是时鲜的水果,它忌讳满街叫卖。它有点像石油,大凡漂在表面的,看似五颜六色,但那是浅薄的油花,沉在地底那浓浓的原油,看似色彩暗淡,但那是催化生命的动力。书法是一种文化,靠的是深厚文化底蕴去吸引人们视线,打动人们心灵,任何人为炒作都会事与愿违。陈年老窖,越存越香,就怕心急火燎,老是开缸走气,经常跑味,结果一缸好酒成了酸腐的酒酿。书法也是如此,静不下心来刻苦临帖,只是忙于展览,忙于发表,忙于应酬,而品质数年一贯,这样的结果就是弄巧成拙。任何艺术家,当然包括书法家,都要坐得住冷板凳,十年二十年几十年在所不惜。如果为利益驱动,不在临帖上下功夫,不在理论上下功夫,到头来,只能成为所谓的“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书法家。他历来坚定地认为——钢铁是炼出来的,美酒是酿出来的,书法是写出来的。

书法,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道风景

“我希望中国城市的街头,成为书法艺术的长廊,中国书法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道风景,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的美好印象和核心记忆之一。” 丁嘉耕如是说,也如是做。

2006年10月,丁嘉耕在日客流量200多万人次的北京地铁举办个人书法展,长达15个月。这是全国展览时间最长、参观人次最多的书法展之一。其作品遍布北京海淀、朝阳、西城、东城等八大城区,先后有32幅书法在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东侧及紫竹路昆玉河畔展示长达7年之久,风靡京城,被誉为“中国首都的文化风景”。

在丁嘉耕的心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艺术与城市之间,处处都有着美好的联结。中国有中国的美学、中国人的审美;中国有中国的哲学、中国人的人生。而中国书法艺术,正是这种中国精神与情感的集大成者。书法,那行云流水般的笔意墨韵,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最能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对和谐的理解的艺术品种之一。书法文化对美化城市心灵、提高城市品位大有裨益。丁嘉耕感慨地说,试想,各个城市翰墨飘香,各种书法作品制成的牌匾、文字图标遍及大街小巷,是多么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文化景象!由于网络等多种新形态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大量千篇一律的“电脑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固定模式的、一成不变的“电脑字”让人感到乏味。而追求个性和变化,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饥渴感。中国城市、特别是中国古城需要书法点缀,需要书法的美化和升华。当然,也要切记不能滑入“审丑”的误区。现代城市需要时尚的繁华,也呼唤传统文化的厚重。书法在其纯粹的艺术功能之外,还在美学涵养、道德教化以及文明复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责任和民族文化担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在当前民族复兴的大时代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化的文化类型不可胜数,仅凭中国书法就完全可以将一个城市装点得古色古香,装点得浓浓中国味。这不仅是中国元素的美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与传播。每一种文明,深处都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体系,也都有着具备核心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载体。而书法,即是中华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书法,墨气如剑势如虹

书法艺术是丁嘉耕8小时以外的必修课,工作再忙,始终不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相反,他认真地对笔者说,书法艺术对他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各种文化艺术都是同根共乳的,优秀的艺术家都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个性艺术修养。它们的根扎在一起,从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中汲取共同的文化精乳;它们枝繁叶茂,张扬着各种艺术的特征和个性。因为研习书法,所以必须广泛涉猎、通览古今、兼收并蓄,由书法而学习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学问。这些学问有的直接作用、有的间接作用于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学习书法需要淡泊,需要培养过人的毅力,培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这与为人做事的准则都是相通的。

作为军旅书法家,丁嘉耕特别认同的一点是书法通兵法,书法上的很多哲理与兵法运用如出一辙。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军旅书家、诗人,比如岳飞、辛弃疾等,大都以大江东去、雄浑豪阔的文风书意见长,成为我国军事文化的典范。所以,书法于工作、人生、修养都是绝对有益的高雅艺术,其实应当成为人生必修课。

工作之余,丁嘉耕泼墨书案、挥写文章,基本上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那就是在文化的沉浸中涵养胸中浩然之气,蕴蓄一种传统而现代的文武之道。他总在想,作书与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相伴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外化,而并不一定作为职业。他的书法中、文章里,投射和倾洒着作为军人的风骨和意趣,传达着对博大开阔、沉雄广放与宁静自适、淡泊潇洒,一武一文两种美学相得益彰的追求。

豪情执笔,丁嘉耕说,《尉缭子·兵令》中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识。一支军队必胜的斗志源泉何在?一个军人不死的意志源泉何在?可以说,真正的魂,深蕴在一支军队的文化之中。而书法和文章,是这种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我们都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也见过他气势如虹的手书,那字里行间传递的精神气质和豪迈心怀,有着穿透时空、穿越历史的力量,跨越千年而依然荡气回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军事文化的魂魄与魅力。

书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十年寂寞任磨洗,一纸惊人书翰香。谈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丁嘉耕对笔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庄子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高妙的书法境界,不论是“骏马朔风漠北”风雨如磐的壮丽,还是“杏花春雨江南”烟桥柳溪的柔美;不论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在最高的艺术准则上都殊途同归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书法功夫,在朝思暮想、洗濯磨淬、日积月累。回顾30余年的学书历程,丁嘉耕表示,我没有抄过一寸近路,下的是笨功夫、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所谓“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正是千锤百炼而来。书法功夫,又如古人所言“功夫在诗外”。首先,须得读破万卷书。经年累月读书求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植根的大地厚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教育我们如何从内心敬畏字纸、学以致用。其次,须得踏破万里路。见多识广,方可涵养胸中浩然之气。心中自有江山无限,方能笔下锦绣万千。不经过这样的历练,怎能通透心有所悟,更不可能落笔烟云,也就永远不可能抵达“大象、大学、大气、大我”之境界。

说到当前中国书法的发展,丁嘉耕的评价是春色满园、花团锦簇。但无论何时,在去伪存真、抱朴守拙中坚守艺术阵地,在仰望崇高、拒绝媚俗中坚守精神高地,都应是书家不变的心传,都应是书界永远的香火。

书法是心灵的窗口,是心灵的观照,那连绵不断的线条是书法家心灵的轨迹。1976年2月,丁嘉耕的导师沙孟海先生对他说:“书为心画,心灵不美怎么能写出美的字来?”所以,沙老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写好字首先要做好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柳公权有著名的“心正则笔正”之说。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也说,作字先做人,假如人格不高,字格就媚俗。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册,别的暂且不论,仅就宋代四大家来说,无论是苏(轼)字的天真自在,还是黄(庭坚)字的纵横奇崛;无论是米(芾)字的跌宕多姿,还是蔡(襄)字的温厚敦实,都与他们的人品和性格有着惊人的巧适,这更加诠释了“字如其人”之说。

所以,丁嘉耕动情地说,耐住寂寞写自己的字吧,研究一辈子书法,如果历史能宽容大度地给你留下一幅字,甚至一个字,就胜过一百次展览,对己对人都很负责,今生足矣!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