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让绿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鲜亮底色

蒋兆恒

生态文明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充分肯定了五年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明确指出“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并强调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把握好使命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振兴、推动发展,不断促进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让绿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鲜亮底色。

坚持以生态美好作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规范。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本质上说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善于从“保护生产力”的维度思考对策,自觉将生态美好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规范。要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动东北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把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提供助力。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依托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衣食住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形成以科技改善人类生活并兼顾生态的实践典范。要以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努力走出一条更有质量、更具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既依托政策杠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也要借助市场机制把新时代绿色发展要求和生态价值元素融入生产、消费和生活的全过程,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让企业在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切实获得相关激励,引导其统筹好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价值诉求,更好激发其增强绿色生产和消费的主动性。

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用好用活制度抓手,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实践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监管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基础,加大培训力度,全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监测、信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水平,全面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以监管为抓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应急工作机制,压实地方相关责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观念,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会商和信息共享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逐步形成生态治理齐抓共管大格局。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当代大学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力军,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青年学生培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更多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生态文明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生态文明内容,推动其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其次,要有效协同相关专业课和公共课同向而行、携手发展,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多角度多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三,要注重学生主体差异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设、实习实践课的设置和志愿服务的开展,都要结合大学生心理、性格、年龄发展阶段特征,以生态文明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生兴趣和学习特点为基础,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更好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育预期效果。另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引导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增加互动讨论法、实验演示法、观察体验法、活动参与法和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持续提升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成为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让绿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底色,必须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因此,要强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凝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历程中让绿色成为鲜明底色,让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真正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