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和重要源头,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做好“双创”教育工作,更好培养青年学子创新素养和创业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双创”政策引导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广大高校必须以国家“双创”相关要求和政策为依据,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引领,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校发展特色,科学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大局的能力。要积极构建融合发展的“双创”育人体系,立足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办学条件及地方行业企业对新时代高质量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融合发展理念贯穿于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教材、日常管理等各环节中,深化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机制,纵深推进高校“双创”教育质量改革、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运行管理机制革新等综合改革,扎实打好“双创”教育组合拳。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科学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相关标准,制定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使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更加合理细化。要明确教务、科研、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努力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努力让成果转化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应不断健全学校、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力量等各方面合作运行机制,通过校际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以学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形式,为打造全面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提供助力。开展“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要建立健全相关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公共课程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同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在慕课微课及在线教育课程中深化创新创业理念培养,以讨论式、启发式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同时及时掌握学生实际诉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用资源,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内培外引相结合,强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要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强化培训指导,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担任“双创”指导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为持续提升“双创”教育质效打下坚实基础。积极鼓励“双创”教育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管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面向“双创”教师的考核奖励力度,对其创新成果、创业项目进行充分展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大对优秀“双创”教师的奖励力度,提升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设立专门创新创业基金等形式,对“双创”教师的指导项目给予更大经费支持,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让创新创业理念深植青年学子心间。
解决好走进课堂和走出校门的关系,多渠道拓展“双创”人才培养途径。发展“双创”教育,课堂教学很重要,同时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实践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学院、学校、社会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组织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在各类平台上的创新创业实践,帮助学生锻炼成长。要从场地、人员、机构、经费等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全程指导和大力帮扶,努力形成优质的创业指导一站式服务模式。深入挖掘创新创业优质项目,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持。学校应基于自身科研工作优势,支持有科研潜质、科研能力较强的在校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并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运营提供有效帮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培育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应全面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强沟通合作,推动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大学生“双创”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