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矿工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了保护利用好辽源矿工墓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发挥矿工墓社会教育功能,刘宏颖女承父业,接班成为“护墓人”,在文博一线一干就是20年。
刘宏颖现任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宣教部主任。2003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跟随父亲刘玉林来到辽源矿工墓,当起了讲解员。从此,刘宏颖和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工资低、环境差,没有人愿意到这里工作,陈列馆里只有5个人,馆长刘玉林、3名保安,还有刘宏颖,馆内业务性工作都落在父女两人的肩上。2006年,父亲退休,刘宏颖继续坚守在保护辽源矿工墓的岗位上。她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担任讲解员的同时,还负责文秘、档案管理及人事劳资等多项工作。很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刘宏颖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陈列馆里扎下了根。
为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考古专业难题,刘宏颖进修了吉林大学的文秘本科及考古专业本科,并取得学士学位。作为文博方面的专业人才,刘宏颖被邀请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文物普查中,她和男队员一起上山下河寻找遗址,测量定位,记录信息。根据自己在普查工作中的感受,刘宏颖撰写了文章《激情在三普中燃烧》,被收录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刊《三普手札》中。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辽源全面启动后,刘宏颖又担负起馆内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整理录入工作。矿工墓陈列馆有可移动文物藏品230件,文物数量虽不算多,但都需要她一个人来完成,且绝大多数为矿工遗骸,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面对困难,她求教专家,化解难题,将馆藏文物进行了重新整理、编号、拍摄及后期录入,圆满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2017年,刘宏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编撰出版了《历史见证殖民劫难——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文史志》一书,这是辽源矿工墓自1964年建馆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专著,也成为了研究辽源城市兴衰史及矿业变迁史的专业书籍。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工遗骸,她刻苦钻研,积极参与吉林大学承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辽源矿工墓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2021年8月,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级。
辽源矿工墓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身为宣教部主任的刘宏颖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究红色文化宣传的新路径,在坚持阵地宣传的同时,利用清明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点,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及图片展,深入到社区、学校及广场进行巡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从事文博工作20年,刘宏颖从未想过离开基层,她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热爱的事业上,书写绚丽篇章。2016年,刘宏颖被吉林省文物局评选为“先进个人”,曾获评“辽源好人”,近日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吉林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