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雄冠一鸣晓日升

——追忆薛贵良先生的艺术人生

龚保华 孙艺凌

高冠映红日 紫气满玉堂 薛贵良 作

童 趣 薛贵良 作

闻 香 薛贵良 作

雪之晶莹,是品格的高洁与剔透;

雪之飘舞,是乡情的眷恋与挚爱;

雪之沃野,是归家的回馈与情怀。

2023年11月19日,冬日的吉林大地一派洁白纯净。在这松江笼纱、瑞雪飘飞之际,“高冠映红日 紫气满玉堂——薛贵良八十诞辰艺术回顾展”在北国江城吉林市揭开帷幕。《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雪花飞舞间,吉林市美术馆人潮如涌动的暖流,各界人士和众多观众齐聚一堂,在这位素有谦谦君子之风的著名画家艺术回顾展上,跟随那些带着时光印记的照片、书信、绘画手稿的珍贵记忆,回望薛贵良先生的璀璨艺术人生;在一幅幅逸趣横生、妙手丹青的绘画里,重温薛贵良先生对黑土地深沉的眷恋、热爱、铭记与绵延不断的怀念和情思。

流连于一幅幅意蕴非凡作品前的,有文艺界的专业人士,有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更多的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通民众。展览中随处可见艺术的启迪与思想的碰撞,观展者或驻足画前细心观摩、用心品味,或互相交流感悟,抑或颔首称赞、心生敬意……薛贵良先生的绘画作品,不仅在专家学者中广受赞誉,而且深受普通观众的喜爱与认可,真正做到了以形传神、雅俗共赏。其贴近生活、饱含对故土热爱之情的艺术创作,既是对时代生活的描摹,又具有对生命的关照和写意,极致发挥笔墨的情趣,实现艺术高境的浑然天成。

画中有品格

笔底至善蕴浩气 纸上灵禽自在啼

画由心生,画如其人。清代画家方薰有言:“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薛贵良先生的绘画笔意古拙,形意相生,始终秉持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创作基调。在《醉沐春风》这一作品中,薛贵良真情流露地题道,“余生于辽西农村,自幼酷爱绘画,尤喜画鸡。秫篱土墙,晨风晓露,与鸡相伴。相与嬉戏,逗趣成欢,跳跃追逐。久之,鸡之高鸣低吟、饮啄顾盼、飞鸣争斗,皆有所悟。常以石当笔,以地为纸,随意涂之。成年后,对鸡更是情有独钟,常以鸡为题入画,但甚觉其中之深奥,路途之艰辛。”

童年的玩伴、儿时的一景一物、家乡的风土人情,成为薛贵良笔下款款深情的歌咏,如潺潺溪流自如地流淌纸上。然而身为中医的父亲当年对薛贵良的绘画热情却并不看好,好在命运总是眷顾胸怀梦想的人。1960年,薛贵良进入吉林省磐石市评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这段宝贵的工作实践,为他打开了艺术的视野,也为他日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舞台美术是为表演艺术服务的,但它的设计与造型要具有整体的视觉感受,要很好地解决局部之间的关系,要运用线、块、面和色彩语言,其创作原理是与绘画要求相一致的。”

1968年,薛贵良的艺术人生迎来了重大机遇——投师中国杰出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刘继卣门下。薛贵良非常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那个交通与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每次长途跋涉去北京学画,他都尽可能地勤学多问。恩师刘继卣对他手把手教学,倾囊相授,师徒二人情深义重,情同父子。在薛贵良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下,不久便掌握了中国画的笔墨、布局和意境营造,深得刘氏真传。

在吉林市美术馆2号展厅的一个展台旁,围拢着几名面容青涩的女学生,她们俯下身凑近台面,蹙起眉头专注地紧盯着其中一封老旧的信件,用纤细的食指一字一句地点读着、仔细地分辨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逐渐湿润,她们是为那信中师徒如父子般淳朴无瑕的感情而感动。信中,刘继卣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如何上色、分几层、每一层如何调配、用笔,细致入微、严谨仔细。见字如面,薛贵良与恩师刘继卣先生日常相处的情景,如在眼前。岁月无情,在一张张信纸上留下时光的刻痕,漫漶了文字,但那隐匿于文字后质朴的深深情谊,却有着挣脱纸张、穿透时空的力量,让爱流动、传递,温暖如初。这一张张薄薄的信纸承载着旧日时光里师徒间醇厚的真情。

中国画学习注重传承,即师法古人,这是艺术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刘继卣秉承家学,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能,其父刘奎龄乃动物画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薛贵良深得刘氏笔墨真传,翰墨技法日益精进,其笔下的动物形神俱佳、惟妙惟肖。随着生活经历的积累、笔墨技法的研磨与长期深入自然的细致观察,薛贵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善于在点、擦、皴、染中,自由表达情绪,并创造了芦花鸡羽毛独特的“肌理”画法。门人弟子踵武赓续,画派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2015年9月,薛贵良在第二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举办个人画展《金鸡啼晓 百花争艳——薛贵良中国画作品展》,其中大部分作品以鸡和花鸟为题材,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相得益彰。彼时,薛贵良的帕金森症状已显现,行动不便,但他格外珍视这次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相遇在吉林的缘分。凭借着对绘画艺术非凡的热诚和执着的追求,薛贵良笔耕不辍,倾注大量的心血,用近十个月的时间艰难地创作、完善一幅幅画作,甚至在装裱进度和展会布置的各个环节,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把关。画展的顺利举办,既是薛贵良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其对故园家乡的赤子情深,意义重大。

回忆起父亲生命最后几年的生活,薛贵良的女儿泪眼婆娑,言语间父亲佝偻着身子,依旧坚持站在台阶凳上,创作丈二以上尺幅大型作品的情形历历在目。由于血压低、脚肿,薛贵良夜晚入睡时常常要用枕头将腿脚垫起来,才能入梦。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执笔时薛贵良的手一直在抖,却依然乐观地鼓励身边的人:“没事,我能治好,我能好起来。”这是薛贵良留给儿女温润如玉的最后印象。

回望薛贵良先生的一生,他正是以根植泥土的初心与情意,用数十载日复一日的艺术坚守,绘就了一幅幅至诚至善、生机盎然、意味悠长的“人间大吉图”。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沈鹏先生评价:“以超然观之,以深情写之,贴近生活,文质彬彬,一派清丽中和,盖君子之风也。”

画中有生活

珠撒玉盘凝尺素 春溪奔泻是灵思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薛贵良先生的绘画里,处处是生活的美好。他自幼钟情绘画,以自己所熟悉的乡土生活为对象,通过观察、感悟和提炼,将心中凝结的情感倾注笔端,传递出美好的情趣与体悟。其艺术的表达赋予山水、动物、花卉、人物等创作对象以灵动的造型、鲜活的气息、充沛的情感。这种返璞归真的妙境得益于薛贵良长期深入生活的实践与观察;得益于笔墨技法的千锤百炼;得益于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所产生的淳朴细腻的心灵感受。正是至诚至爱的深情与炉火纯青的笔墨合而为一,才能创作出令人震撼、共情、回味的优秀作品。

漫步于薛贵良八十诞辰艺术回顾展,一幅幅极具乡土生活气息的作品,召唤着人们心底浓浓的对家园故土的纯真记忆。那些旧日熟悉的物件,磨盘、老井、笸箩、碾子……恍惚间令人跟随画面,穿越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心底荡漾起无比依恋的乡音乡情。

展览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只见一个小男孩拉着母亲衣角,小声喋喋不休地指着画面,眼睛笑得眯成了一弯月牙。再看他指的那幅画面上,两个胖娃娃跪坐在地上,正聚精会神地玩着一颗蓝宝石般的弹珠,画面左下方,一只看家犬目光悠悠地望向远方。画里画外,面面相对,仿佛正流溢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今天展厅里的小男孩在画里“遇见”了画家久远的童年,不同时空里的两个孩子正在隔空对话。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于世,是因为用真情书写的真实生活,其本身所蕴藏的真、善、美的共情,与大众的同频共振。

薛贵良先生曾说过,画农家鸡禽、鸟兽、草木、谷物,是源于童年在黑土地上对那段生活经历浓浓的情结,是内心记忆与情感的释放。儿时他把鸡视为伙伴,成年后爱鸡、观察鸡、画鸡,从描画鸡生动活泼的外形到领悟鸡诸多高贵的品格,结下了与鸡无法割舍的情缘。薛贵良对画鸡颇有心得,他认为生活中的鸡和画中的鸡是不同的,画中的鸡要从现实中的鸡去取舍和提炼。为了把鸡画好,薛贵良常常下乡走近鸡,与农家交流养鸡的细节,观察鸡的各种姿态、神情、习惯、喜好,一支笔在纸上反复涂画鸡的各种形态,一画就是一天。有时,薛贵良还会藏在树丛后,悄悄地给鸡拍照,给鸡拍的照片在家中摞起来竟达四米高,足见其所下功夫之深。鸡,成为薛贵良笔下百态趣生、活灵活现的主角,赢得了书画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赏。

在几年前一次接受采访中,谈到喜爱的鸡,薛贵良如数家珍,犹如春溪奔泻,珠撒玉盘,似有说不尽的故事。“画鸡,头和脚比较难画,头冠画不好鸡没有精神;脚画不好,鸡就无法立足。”“鸡的眼睛其实就一小不点大,小瞳孔不大没什么神,画时夸张一下,把眼睛放大。有时候,你看公鸡雄赳赳那样子,眼睛一瞪的时候,强调一下,立起来,眼睛就精神、神气。母鸡有很温柔的眼睛,有时候它累了趴那儿,眼睛光一条线,它睡着了。”

薛贵良笔下的鸡,总是带着一种情绪,画面营造出一种动人的趣味,其画面不是如平面的照片,而是立体起来、生动开来的情节与故事,有着一种叙事的娓娓道来。一串蒜辫、几穗玉米、一筐土豆、几个南瓜,让鸡回到生活中去,再配上常见的农具,又让鸡回到乡土自然中去,尽显乡情俚趣。

薛贵良曾提到自己创作的一幅画《童趣》,“小孩小时候常干的事儿,到地里、野外、草窠里逮个小蚂蚱,弄个小绳串上,一个一个喂它(鸡)。很有意思,过去见过这个东西,但是画的时候老是带着那么一种回忆的东西画,我觉得更有点意思。它不是虚假的,它有影子,另外有感情在里面。”

画中有生活的影子,画中有画家的真情。春风挥墨能容物,秋水丈二不染尘。薛贵良从黑土地的一个普通农家出发,根植泥土,师从画坛大师,困知勉行,绳绳相继,从民族、民俗和民间的绘画表现形式中汲取营养,始终充盈着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形成了质朴清新、飘逸洒脱的艺术语言,积厚成器,留下了一幅幅经典流传的绘画佳作。

画中有生命

傲立高冠映红日 东来紫气满玉堂

罗曼·罗兰曾言,“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带有创作者本身强烈的生命色彩,但创作之际,创作者又给予了作品美好理想之境的新的生命理念。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对薛贵良的评价,尤为中肯,“他笔下的那些花鸟,尤其是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鸡,远远不是他的对景写生,而是发自他内心的感受,是抒发他自己童年的记忆和情怀,也是他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凝聚了他内心的感情。他写鸡的天真,也是写真情的可贵。他写鸡的种种神态,也是写生活的丰富与乐趣。”

在“薛贵良先生艺术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业内专家在评价薛贵良的艺术创作时,不约而同地谈到“艺术与生命”这一话题。大家一致认为,薛贵良是生长在黑土地上的画家,但其作品能让广大观众获得一种“共感”,欣赏品鉴其艺术作品的时候能获得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之感,令人震撼、回味、思索。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想、智慧、情感、技能、想象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只有创作技法的深入与精神情感的充分结合,才能创作出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珺认为,写生就是写生命,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当下某些艺术创作中存在制作的痕迹,这样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薛贵良先生传承了传统中国画“活”的精髓,与西方绘画拍照式的写实不同,中国画要画“感受到的”而不是“看到的”。薛贵良先生中国画创作的鲜活性,就表现在其下笔准,没有多余的赘笔,造型、选配合宜,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鲜活的画面感觉。

作为从黑土地上“长”出来的大师,薛贵良在娴熟的笔墨技法之外,更宝贵的是其善良、美好的品性,对绘画对象打心底的喜爱,对黑土地的一片赤子之情,对大自然的真诚热爱,才有其追寻美、揣摩美、表现美的艺术实践。薛贵良之子动情地讲述自己眼中的父亲:“生命的真实比艺术的完美有时候更重要,而父亲正是用真实生命来书写艺术的人。”在朋友、徒弟的眼中,薛贵良始终是亲切温和、平易近人的模样。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薛贵良的身边自然少不了求教的弟子,作为师长,他培育弟子,不论天赋高下、贫富贵贱,一律分文不取。如有贫困学生上门,薛贵良除了毫无保留地教授绘画技法之外,离别时还会贴心地送上一些画笔和纸。人品好、善良是大家对他公认的评价。

翻开荣宝斋出版的《薛贵良诞辰八十周年纪念艺术作品集》,清风拂面,一幅幅笔触细腻、画风清丽的作品令人心旷神怡:灵巧的小麻雀翘首遥望藤蔓间悬挂的葫芦;池塘里娴静的野鸭正顾自梳理羽毛;花间石上一只花猫入神地追视着落英抑或飞蝶;两只小猴合作采撷枝头滚圆粉嫩的蜜桃;雪夜中,两只老虎目光如炬,依偎着眺望远方……林林总总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细细品味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广阔天地、生命的丰富多样,恍然间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曾经被忽略、遗落。于是,不由得从心间向画家致敬,想必薛贵良先生亦是怀着温暖的爱意、善良的品性、自在的风骨,才能画出如此灵动、如此可爱的生命瞬间吧。

《天伦之乐》《儿时记忆》《家园》《晨妆》《细语》《农闲时节》,看着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标题,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的主角竟都是鸡。其中,最惹人喜爱的要数《晨妆》,一只体型强健、红冠黑尾的大公鸡,张着两只硕大的鸡爪立于岸边,一本正经地临水照影。水中倒映着一轮红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观众感同身受地缄口不言,生怕戳破一只公鸡爱美的秘密心思。作品《思》中,女孩手中握着玉米,心思早已飘到远方,身后那一公一母两只鸡,扭着脑袋用一侧眼睛打量着、探寻着少女的心事,就像两位好奇的闺中密友。

“鸡要画出精气神,两只鸡以上,要画出鸡之间的交流;有小鸡雏时,要画出大鸡和鸡雏之间的关爱和引领之情。”薛贵良笔下的动物尤其以鸡最为突出,它们不是作为物件、摆设出现,而是被赋予了感受、情绪和思想,这些动物在画中是鲜活的,生动的。观众观看画,便走入了画里的时空,融入了画里的情景,感受到画里的生命表达。

2020年6月22日,薛贵良先生挥别终生为之躬耕书写、魂牵梦绕、念兹在兹的桑梓父老,遽归道山,离开了这片他挚爱眷恋的黑土地,离开了钟爱一生的绘画事业,留给后人绵延无尽的思念。2023年是薛贵良先生八十诞辰,其家人为使先生的家国情怀得以终归完璧;使先生心血结晶得以永存于白山黑土、碧水长天;使先生创造的大美至善得以更好地流传于世,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欣赏先生的艺术成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吉林市美术馆捐赠薛贵良先生处于创作巅峰时期的大量画作。创作时间跨度数十年的共90幅绘画艺术作品,入藏吉林市美术馆,使其成为先生家乡的永久文化财富。这些珍贵的画作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先生的艺术跋涉之路,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研究的艺术富矿,对吉林省书画事业发展意义非凡。

在70年的艺术探索中,薛贵良始终从丰富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传承中国画艺术的本真本源,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时代印记的美术创新创造之路。

金石心刻长不朽,丹青倾墨本无双。纸砚俱老,斯人已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长白有魂兮山石有灵,涛声合鸣兮情满松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