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小屏,数据+模型”,不同于其他展厅琳琅满目的各类农产品展示,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首次设立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展区,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数智乡村云平台、植保无人机……科技含量十足的展品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农业农村+大数据”竟然有如此多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农业农村领域,大数据作为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成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强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释放农村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当前,数字技术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也自然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数字红利,数字乡村建设备受关注。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助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异常明显,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分(满分100分),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分,差值高达21.2分,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比全体人群平均值低了57%。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速数字化与网络化,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和技能差距。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干预与统筹协作,弥合“数字鸿沟”。在充分评估农民“数字鸿沟”问题差异性与复杂性的同时,制定有的放矢的数字化建设和干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数字鸿沟”。要积极扩大农村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覆盖面,降低农民接触数字技术的难度和门槛,充分挖掘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赋能作用。
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数字乡村既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农业农村实际,探索以数字智能促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乡村信息化网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关键在于提高其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意识、意愿和能力,要整合资源,支持和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厂商将有关智慧农业的各类解决方案直接带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