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公主岭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出口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多元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日前召开的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主要任务中提出有关农业发展的内容,为公主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背景下,公主岭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专注黑土地保护,强化育种科研投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黄金玉米带”上的现代农业样本。
沃野有良田、春播有良种、作业有良机、耕作有良法、管地有良智……以国家农高区为依托、以重大工程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在岭城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发展的“种子”肆意生长,玉米产业发展正聚链成势,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岭城力量。
初冬时节,经过高质量备耕、高标准春耕、精细化田管,如今成熟作物收获入仓,丰收的图景已经深深地镌刻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近年来,公主岭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以玉米产业链条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振兴向上。
良种为“根”——培育壮大现代种业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构建高质高效的多元化供给体系,首先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全力保障“中国饭碗”的道路上,种子是基础、是根基。公主岭始终坚信这一信念,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
在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种业产业园鸿翔种业生产车间内,种子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车间外,一辆辆满载高质量玉米种子的车辆正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是集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年均科研投入2000余万元。
目前,包括鸿翔种业在内,全市持证的种子生产企业55家,育繁推种子企业3家(吉农高新、宏泽、鸿翔种业),占全省的43%,种子经营门店发展到600多家。市内的铁北种业一条街内的经营业户已达120家,年交易量7400万斤左右。公主岭已初步形成覆盖东北三省一区的种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成为东、华北玉米品种中试基地和国家级常规稻制种大县。
在此基础上,公主岭紧紧抓住种业振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确定了“百家种企、百万亩制种基地和百亿级种业航母”的“三个百”发展目标。
强化创新驱动。实施玉米种业“硅谷”创新工程,投入3.4亿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种业科创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春玉米研发中心,主要进行玉米种子的研发、示范、筛选、分装等,目前主体已完工。
强化龙头带动。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商业化育种建设工程,构建“一核一院一街两基地”发展格局。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集“科研+生产+加工+服务+科普”为一体的鸿翔种业硅谷园,其中鸿翔种业加工厂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生产加工种子600万斤。投资3600万元,将铁北种业一条街打造成为种业商贸文化街区,形成东北种业销售大市场。
强化政策推动。重点围绕现代种业产业园,出台《关于支持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产粮大县奖励扶持政策,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壮大,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种业产业园提供坚强支撑。
良田为“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公主岭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水平,为让良田成“粮田”,公主岭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土地平整方正,水泥路面笔直宽阔,田地里的沟渠有序分布……在公主岭市的高标准农田上,发展变化肉眼可见。过去,这里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地力低下、灌溉不便造成中低产田普遍居多,制约着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现在,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排渠道、农田电网等综合设施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年可提高产量5%左右。
自2011年以来,公主岭市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9%。2019年—2023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共87.96万亩,主要建设包括水源井、喷灌设施、田间道路、桥涵、农电配套、增施炭基肥等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生产新格局。
位于范家屯镇孟家村的公主岭市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有了一个好收成。合作社播种的300公顷玉米和130公顷大豆采用带状复种模式,两台专用收割机同时作业,两种作物联合收割互不影响,让两种作物实现“一季双收”。在机械化秋收作业中,收割机行进之后,玉米棒被收进收割机的粮箱中,而玉米秸秆也被粉碎覆盖到土地上,待秋收工作全面完成之后,部分秸秆将会被还田到地里,实现秸秆有效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在其他地块中,一部分秸秆也将会采用条耕和旋耕种植模式,保护黑土地,为来年春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得稳明天的饭碗。守住黑土粮仓,就要调整好“用与养”的关系。为强化黑土地保护,公主岭市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构建起固土保肥、提质增肥、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黑土地保护模式,制定实施《公主岭市黑土地保护长远规划》,落实黑土地保护试点20万亩、保护性耕作163.8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基地2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同时,落实“水肥一体化”千亩示范片区,建设乡村振兴综合智能服务云平台,投资3340万元的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计划2023年年底完成。
“要想一年收成好,农田喝水得管饱。”为解决种地看天吃饭的问题,公主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灌区治理、涝区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排涝等方面工作,四沟四渠清淤整治1881公里,开打农田抗旱井14578眼,可实现灌溉面积1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7%,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良机为“要”——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农机上阵齐护航,共绘秋收好“丰”景。
今年秋收时节,在公主岭市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台台大型、小型、智慧型农机取代传统人工手割肩扛,在片片沃土里尽情挥舞,按下秋收“快进键”,绘出现代农业“新丰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公主岭市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引导农户、农业合作社购置农机,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立足于种粮主体节本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高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拖拉机、收获机械保有量达到5.893万台,配套农具达到9.8万台套。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0余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12%。全市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60余个,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进步。
“以前农民种地,从播种到秋收,自己费力不说,忙不过来还得雇人,成本又增加不少。如今,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耕种管收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民可以外出打工,田地也实现了丰收。”公主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为全面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公主岭市积极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模式,大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的土地托管服务,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粮食生产稳产增收更加有保障。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457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带动农村土地流转18.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耕”希望的田野,公主岭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将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良法为“本”——集成推广新技术新模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近年来,公主岭市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将科技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不断在农业发展中集成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增产积蓄动能。
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在公主岭市召开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会议,国家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各省农业农村厅分管领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代表180人齐聚岭城,现场观摩“提单产”示范基地优良品种和提升技术并给予高度评价。
自农高区获批以来,公主岭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切实强化人才支撑。目前,已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14家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李玉、赵春江、荣廷昭院士(专家)工作中心纷纷签约设立;先后引进了中化先正达、中农集团、隆平高科等一批新型研发企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无人农场等29个农业科研项目已经落地;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55个……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扎根岭城,催发更多实用管用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强化人才支撑的同时,公主岭市还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力带动企业增效、农户增收,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力推广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主推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赤眼蜂防螟技术累计推广30年,2022年推广330万亩,降低粮损达4.86%;测土配方施肥三年一轮回,每年春秋两季化验土样达3000个;缓释肥推广面积达260万亩以上。不仅如此,公主岭还坚持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依托国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每年开展主要农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示范30万亩,落实化肥、农药监测点96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农药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作为国家玉米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公主岭市连续三年承办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新品种示范暨机械化籽粒机收现场观摩会,玉米机收粒技术得到率先推广应用。此外,中科院东北地理所“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实施的米菇套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茎穗兼收”等新技术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以李新海研究员为首席的专家团队,每年开展新技术展示和示范,今年共展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的131个新品种、6项新技术,示范田达到亩产吨粮以上水平。
良智为“先”——智慧农业提高现代农业水平
无人机在地头低空盘旋,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机在一片金黄中奔忙……瞄准农业生产需求,公主岭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丰产增收,为全市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事先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给无人农机设定一个导航的路径,无人农机就会按照规划路线行进,同时完成收割工作。这套机器不仅可以用于秋收,也适用于春耕生产。”今年的秋收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无人农场大田里,只见机器一派繁忙,人员却寥寥可数。技术人员手持笔记本电脑,预先设计好收割点位,调整作业参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作业线路,只需轻点鼠标,无人农机便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出库、转弯进入农田,前进、后退、收割等动作一气呵成,全程没有驾驶员操作。
无人驾驶收割机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采用“物联网+北斗定位技术”,实现粮食玉米种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的全过程“无人化”的科技实践。
近年来,公主岭市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的生产经理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能力,提升田间综合管理水平,降低农业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帮助农民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公主岭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投资2100万元打造了乡村振兴综合智能服务云平台,建设智能监测站240座,设置54个服务模块,实现秸秆禁烧、人居环境等8大类27项服务内容。投资1608.82万元建设农高区智慧农场,核心区面积450亩,通过智能化、精准化展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现已投入使用。投资3340万元打造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实现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等五网合一,达到玉米生产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便捷化和扁平化,用数字农业引领驱动玉米生产现代化,年内即可投入使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时代新征程,公主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玉米这张“黄金名片”展现出农业产业更兴旺、乡村面貌更迷人、农民口袋更殷实的绚丽画卷。
今日岭城,农业发展阔步向前,广袤田野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