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夯实乡村人才工作基础

王雪纯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主要目标。其中,对统筹推进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等建设,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重大任务重要方面工作作出部署。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人才支撑,必须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科学化长效化举措,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不断夯实乡村人才工作基础。

构建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高质素的引进人才能够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持续动力。应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原则,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和自身特色,积极引进与本地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层次相适应的人才。一是发挥好政策扶持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多维度引进外来人才。稳定的政策和制度是人才引进的前提,应在政策制定中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的分类、标准、待遇,对不同类型人才予以充分尊重。二是健全本土人才选拔机制,重点挖掘乡村实用型人才。本土人才长期扎根农村基层,既熟悉本乡本土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又在乡村发展中锻炼和成长,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带动力和号召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更好重视“土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的挖掘工作,制定本土人才选拔标准,着重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遗传人、科技能人、种植养殖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实施重点培育。三是通过政策激励和乡情感召,促进人才回流。在外地的乡贤能人对家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应不断健全人才回流机制,对在外的乡贤能人开展专项调研追踪,建立人才资源库,定期开展人才回流助推活动,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在创业咨询、项目策划、融资担保等方面为各类回流返乡人才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支持。

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育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撑,必须强化培养意识,通过高水平培育机制的创建、高能效培养体系的助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奠基赋能。培育模式上要坚持科教育人、“校—地—企”协同,科学制定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加强与各类学校、企业交流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并广泛推广“学徒制”培养模式。各级农林院校作为乡村人才培育主阵地,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农业现实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和相关课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培养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懂两爱”专业人才。人才培育方式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广泛动员引导产业工人、非遗传承人、有实践经验专家、农业生产一线业务能手等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授课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示范村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参观、实践等方式,努力提高学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着力推动培养手段创新,用好用足互联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载体平台,不断提升乡村人才培育质效。

建立科学的人才留、用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既需要以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助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更需要在留才、用才上下气力,根据乡村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建立高匹配度的人才留、用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要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创业就业提供广阔空间。要着力推进产业融合,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企业,建设规模化的产业园区和聚集区,不断开发新的乡村创业项目,更好为人才发展提供高质量创业就业空间。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是打造高质量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设置科学多元评价方式,保证人才使用不拘形式,让各类人才凭实力说话、靠成绩立足,促进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创设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集政策支持、配套扶持、公共服务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各类人才引育留用都需要以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为支撑。因此,要着力提高乡村人才福利待遇,保证下乡返乡人才安心发展,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乡村,落实好各类引进人才安家补贴及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照护等政策待遇。科学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项目落地落实,加快项目资金审批速度,对长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更好激发乡村人才安家落户、专心工作、助力发展的动力;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尊重和肯定下乡返乡人员的贡献,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青年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切实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在乡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文化氛围等环境改善上下足功夫,着力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更好实现环境留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