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履职,守护辖区和谐稳定;扎根基层,将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事无巨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延边边境管理支队深耕“枫桥经验”,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让“枫桥”温度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近日,记者来到中朝边境线上,探访移民管理警察和群众之间的点滴暖心场景。
依法治边 探索边境管理好方法
“宪法为公民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人生幸福提供了保障,宪法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2023年12月6日,在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每周的“乡音广播”准时响起。
三家子乡两江环绕,路网纵横,村屯主要依边境一线而建,辖区治安形势较为复杂。为此,三家子边境派出所依托辖区警务室,创新推出“村民说事”和“乡音广播”,每周在警务室向村民做普法宣传、反诈宣传,听村民讲讲烦心事、难办事,帮大家想办法、解难题,并以案说法,宣讲身边案例,逐步提升村民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2023年3月,村民郎占良在参加“村民说事”时向民警反映,自己的父亲在收到一条中奖短信后,非要向对方汇款领取奖品,郎占良劝说无果,还因此与父亲产生了矛盾。民警立即找到郎占良的父亲进行劝导,及时介入,成功阻止了这起电信诈骗案件,也巧妙化解了郎占良父子之间的矛盾。
“有人认识这位老人吗?在古城村大门旁的凉亭里,请联系三家子边境派出所。”
“三家子边境派出所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如遇以下情况请立即报警。”
“我家的小牛犊丢了,有没有看到的?”
……
为了把平安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三家子边境派出所民警打造“指尖警务室”,创建专门的警民联系微信群,除了定期在群里做普法宣传外,还借助微信这一便捷渠道,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
“与其他的群不同,这个群是我们派出所牵头创建的,群里有派出所民警值守,如遇老人走失、失物招领、财物丢失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信息,发挥群众力量,基本很快都能得到妥善处理。”民警肖峰一边向记者展示微信群内容一边介绍,民警还利用微信群及时掌握村子情况,对可能发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做到早预防、早调解,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扎根边境一线,移民管理警察既是身兼数职调解矛盾的“多面手”,更是打击犯罪独当一面的“排头兵”。在向上边境派出所,就有着这样一位年轻的“办案老手”钟尧,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钟”。
今年30岁的钟尧不善言辞,高大憨厚,和同龄人比起来略显沧桑;但是一说起破案,他却眼神坚定,滔滔不绝。
向上边境派出所负责的辖区是图们市中心区域,人员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案件偶发。2019年入职后,钟尧接手的第一起案件就是一起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强,有意躲避监控,线索一度中断。”面对案件僵局,他“不破案不罢休”的倔脾气上来了,逐路扩大视频排查范围,一帧一帧比对,苦熬了一个星期,排查了160多个小时的监控视频,在没有嫌疑人面部图像的情况下通过一双运动鞋迅速锁定嫌疑人,为失主挽回损失。
成功破案后,钟尧意识到了监控的重要性。他主动联系物业、小区安装监控,尽量让监控做到无死角。“2023年就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嫌疑人以为没监控,但其实是刚安装的,于是很快就破案了。”
在日常工作中,钟尧积极探索实践“情报云平台、视频图像信息、数据比对碰撞和综合研判分析”等技战法,提炼总结了“一点多路、分时掐段、定人察物、反复比对”的16字视频排查法,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和一双善辨蛛丝马迹的慧眼,在办案中发挥奇效。
主动作为 为民解忧助力乡村振兴
进入2023年11月,东北的气温逐渐转冷,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的果农纷纷从满是苹果树的山坡转场到自家的仓库,挑果、装箱、搬运、售卖……家家户户都是忙碌景象。板石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姜勇和同事像往年一样,只要有空就过来“搭把手”,苹果丰收,果农难掩喜悦。
在孟岭村,有几户果农是姜勇的重点关注对象。“有一户果农两口子身体不好,老人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从2018年和这家接触之后,我们就一直在关注,能帮就帮。”姜勇告诉记者,从帮忙联系去冷面厂工作、帮卖蜂蜜和接送孩子,民警几乎事无巨细。
“2022年我们民警去果园帮着除草,去年春天他家想改种玉米,但是果树树桩清理转运对他家来说是个难题,最后也是我们去帮忙的。”姜勇说,今年到了收苹果时,民警也“如约而至”,去了十来个人帮忙。“我们从中午开始干活,摘了一个小山坡的苹果,装了400来箱,还帮着搬箱、装车,在山坡上车开不动,我们还帮着推车,一直干到了天黑。”
在记者的询问下,姜勇帮着算了一笔“苹果账”。“在苹果采摘季,有条件的果农会选择雇人干活,搬箱每天每人大概要150元到180元,采摘每天每人大概要100元到120元,而我们帮忙采摘的400箱苹果大概每箱能卖到40元钱,对于这户果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工作之余,姜勇有空就会带上“老三样”出去转转,一个马扎,一本记录本,还有一摞反诈宣传单。看到村民时他总会主动唠几句,将反诈宣传单递给对方,有需要详细了解的情况,他就把马扎往地上一放,拿起记录本边聊边记。就这样,警民的感情越唠越近,也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发现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2022年11月初,姜勇在走访时得知果农王大哥突患疾病住院,妻子在医院陪护,而当时正是摘苹果的时候,如果错过时机将直接影响到苹果售卖,很有可能一年的辛苦全打了水漂。于是姜勇主动联系志愿者协会,邀请20余位热心的志愿者前来帮忙,派出所又派出五六名民警,一同帮王大哥家采摘苹果。
“其实当时也有点晚了,但是摘了总比不摘好,更让大家感动的是在辛苦采摘结束后,当场就有志愿者买了十几箱苹果。”得知姜勇帮忙解决了采摘难题,王大哥也能安心治病。
从2月到4月要为果树修剪枝条、杀虫;5月上旬要疏果,优化果实的大小和品质;5月到8月要为果树除草;9月修剪枝叶;10月中旬到月末采摘苹果……说起苹果种植的各个阶段,姜勇如数家珍,他说自己每个环节都参与过。时间久了,果农送给姜勇一个“苹果警官”的昵称。
在山间村野和田间地头,移民管理警察主动作为,为丰收保驾护航。2023年10月中旬,三合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一位老人正在独自收玉米,老人累得满头大汗。民警立即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子女均在外务工,家中再无其他劳动力,眼看种植的玉米已到收割期,抢收玉米成了老人眼下最大的困难。
了解情况后,三合边境派出所民警立即行动,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从收割到打包忙得不亦乐乎,经过3个小时的劳动,民警帮老人将3亩地的玉米全部收回家里堆好,让老人再无后顾之忧。
敬老助老 暖心服务诠释鱼水深情
“小魏师傅!有空帮我剪个头,干活更有精神头。”2023年12月15日,大雪过后气温骤降,路上鲜有行人,可是在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的“昊天理发室”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
这位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小魏师傅”是古城里边境派出所民警魏昊天,多年来,他自费购置理发工具,自学理发为辖区村民服务,如今,义务理发已经成为他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警为何“客串”起理发师?还得从2020年说起。
魏昊天所负责的大洞村有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在此居住,其中有一半都是上了年纪的朝鲜族老人,老人普遍不会说也听不太懂普通话,想要跟他们“打成一片”很不容易。
直到2020年4月的一天,魏昊天和往常一样在大洞村辖区开展走访,当来到姜大爷家时,他看到独居的姜大爷正拿着剪刀,对着水池为自己理发。老式的平房窗户小、光线暗,姜大爷和镜子贴得很近。眼睛看不清,手脚又不灵便,姜大爷已经把头发剪得参差不齐,左侧额头上也不小心留下了一道不深不浅的划痕。
“村里边儿理发店……没有,去市里花钱多……花时间多,这个岁数不在乎那个……好看,自己对付对付……”看到魏昊天进来,姜大爷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解释道,魏昊天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到了村里这样的独居老人还有很多,自己一直忽略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第二天一大早,魏昊天专门去市里买来理发工具,利用巡逻走访的机会走村入户为村民理发。时间久了,村民在理发时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小魏警官”渐渐成为深受群众信任爱戴的“小魏师傅”,义务理发成为魏昊天走进群众心里的“捷径”。
在600余次理发过程中,魏昊天与村民唠家常、解矛盾,为大家普及反诈知识和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辖区群众的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群众也乐于支持他的各项工作。他说:“‘理发师’我是客串的,可帮助大家的心是真诚的。现在我感受到了‘剃头挑子两头热’,咱们热心,群众也暖心。”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很多村子都和大洞村一样,老年人口居多,要想当好边境“守护人”,做好为老服务颇为关键。
“我们陆续为全乡236名老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除登记老人和子女家属的信息外,还在老人的手机里存入民警电话,在姓名前加上字母A,确保民警的联系方式在老人手机通讯录的第一位。”据三家子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赵占强介绍,派出所还成立“戍边关爱基金”,多方筹措资金和物资1.5万余元,为辖区老年群众纾难解困。
东岗子村村民关金林老两口均身患残疾,靠低保维持生计。民警在了解到老人家中房屋受损影响生活后,立即启动“戍边关爱基金”,先后5次选购装修材料,化身“装修工人”修缮房屋,还帮助修建猪圈,让老人通过养猪增加经济收入。
扎根边关,守护万家灯火,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这是新时代移民警察的为民初心。“双向奔赴”的警民深情让边关“警”色分外耀眼,更诠释着坚守的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